知妳网 知妳网-知妳所想,懂妳所需

知妳网

知妳网知你所想为你解忧最懂你的网站

通河县赵力赵老五简历

在通河县的街巷阡陌间,"赵老五"这个名字像一粒饱满的种子,深扎进黑土地的肌理中生长。这位本名赵力的东北汉子,既是在商海搏浪的创业者,也是带领乡亲致富的领头雁,更是守护乡愁的文化传承者。从建筑工地的钢筋丛林到非遗工坊的靛蓝染缸,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出别样人生。

通河县赵力赵老五简历

创业之路:汗水浇筑的基石

上世纪90年代,赵老五揣着半旧的帆布包走出通河车站。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是他最初的舞台,从搬砖小工到包工头,他像燕子衔泥般积累经验。2003年创办建材公司时,厂房是租来的仓库,设备是二手市场淘来的"老伙计"。靠着"宁亏本不欠薪"的信条,他带着二十多个乡亲,在寒冬腊月里用冻僵的手指装卸建材,硬是在三年内让企业跻身县域十强。如今公司年产值超亿元,却依然保留着创业时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每位工人的家庭情况。

乡情纽带:反哺桑梓的赤子

钱袋子鼓了,心不能飘。"这是赵老五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在企业设立"春苗基金",连续12年资助贫困学子,累计发放助学金280万元。去年通河遭遇特大洪水,他连夜调配30台工程车堵决口,自家仓库的建材被水泡了半截也不肯停工。更让乡亲们感动的是,他总能在红白喜事时准时出现,握着老人的手说:"叔,缺啥您言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他在镇人大代表选举中连续三届高票当选。

文化传承:守护记忆的匠人

在现代化浪潮中,赵老五成了"不合时宜"的守旧者。他自费筹建的非遗展览馆里,收藏着快要失传的靺鞨绣样、桦树皮画。为复原传统靛蓝染色工艺,他带着老匠人跑遍长白山采植物染料,试验87次才调出满意的"江水蓝"。去年非遗工坊开张时,他特意穿上母亲缝制的靛蓝布褂,手把手教年轻人打"吉祥结"。他说:"这些老物件就像咱东北的酸菜缸,看着粗笨,离了它就不是那个味儿。

生活哲学:质朴中的大智慧

赵老五的办公室挂着自书的条幅:"知止常足"。他的"座驾"是辆漆皮斑驳的旧皮卡,却舍得花百万修复古民居。员工食堂永远备着大碴子粥,他说这是"接地气的醒酒汤"。有次客商笑他不懂享受,他拍拍对方的真皮座椅:"您这椅子是舒服,可坐久了就站不直腰板。"这种带着黑土气息的生存智慧,让他既能驰骋商海,又能守住本心。

在通河这片沃土上,赵老五像棵倔强的老榆树,把根系深深扎进故乡的土壤。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在于摘取多少桂冠,而在于为脚下的土地留下多少温度。从建筑工地到文化展馆,从账本数字到靛蓝布匹,这个东北汉子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正如他办公室那盆常青的君子兰,无需艳丽的花朵,只需在岁月里静静生长,自有一番动人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