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一位心学*的脚印悄然落在鉴湖水畔。王阳明虽生于余姚,却始终以"古越阳明子"自称,其家族七代世居山阴福全山,父亲王华更是状元及第后在绍兴府城购置宅院。这座江南古城不仅收藏着阳明先生讲学论道的青石台阶,更见证了他将"心即理"的智慧火种播撒在越地文脉之中。
绍兴府城的八字桥边,王氏旧宅的雕花窗棂仍透着书香。自王阳明高祖王纲迁居山阴,这个家族便与越地水土深深交融。其父王华在状元及第后,特意选择绍兴作为家族新居,正是看中此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气。少年王阳明常在府山脚下诵读诗书,春日随父泛舟东湖,秋夜与友登临卧龙山,这些浸润着越中山水的记忆,悄然滋养着他后来的哲学思考。
嘉靖三年深秋,阳明先生卸甲归越,在光相桥畔的碧霞池畔筑起书院。每日辰时,白墙黛瓦间便传出铿锵话语:"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只是致良知三字。"据《山阴县志》记载,当时"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绍兴城内布衣士绅皆趋之若鹜。他在蕺山书院留下的讲学笔记,后来被门人辑成《传习录》,成为照亮东亚思想史的明灯。
漫步今日绍兴,仍可触摸到王阳明的生命温度。阳明小学旧址上的古银杏已亭亭如盖,相传是其手植;西小路历史街区的伯府第遗址,石阶缝隙里仿佛还嵌着当年门生求教的足印。最令人动容的是兰亭镇仙暇山南麓的阳明墓,苍松翠柏间,墓碑上"明王守仁之墓"六个大字历经五百年风雨依然清晰,每逢清明,总有后人奉上黄酒茴香豆以寄追思。
绍兴黄酒般醇厚的文化底蕴,因心学思想的注入更显深邃。徐渭在青藤书屋挥毫时,笔下那股不拘格套的洒脱气韵,分明带着"知行合一"的烙印;张岱夜航船上记录的风物人情,处处可见"事上磨练"的实践智慧。直至近代,秋瑾"金瓯已缺总须补"的担当精神,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都能在阳明心学中找到思想源流。
当鉴湖的晨雾再次漫过青石板路,这座千年古城仍在诉说着与心学宗师的深厚情缘。从血脉扎根到思想传承,从讲学遗踪到文化浸润,王阳明与绍兴的相遇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叠合,更是精神气质的共鸣。在当下这个需要文化自信的时代,重溯这段思想源流,恰似打开一坛陈年花雕,历久弥香中自有启迪人心的力量。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