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之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但它们同属于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即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南亚次大陆地区。以下是关键历史背景:

1. 英属印度时期(1858–1947)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逐步控制南亚次大陆,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直接统治该地区,称为“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缅甸于1937年分离),是一个统一的殖民行政区域。
这一时期,南亚次大陆没有独立的国家身份,而是英国的殖民地。
2. 独立与分治(1947年)
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兴起,但内部存在宗教和政治分歧:
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主张统一的印度,代表多数印度*的利益。
全印联盟主张为建立独立国家,避免在独立后成为少数群体。
1947年6月,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
印度联邦(以印度*为主)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以为主)分别独立。
分治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和宗教冲突,约百万人丧生。
3. 分治后的演变
1971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因领土(如克什米尔)、宗教和历史问题多次爆发冲突,延续至今。
殖民时期:印度和巴基斯坦同属英属印度,是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
现代国家:1947年分治后成为两个独立国家,宗教、政治和文化差异是分治的主要原因。
历史争议:分治遗留的边界和认同问题(如克什米尔)仍是印巴关系的核心矛盾。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历史细节或具体事件,可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