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至三十风俗是什么
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三十是春节前的最后一周,被称为“忙年”或“迎春日”,各地习俗丰富且充满传统文化内涵。以下是主要风俗的梳理:

一、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神(小年)
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用麦芽糖、糕点供奉灶神,祈求其“上天言好事”。祭后揭下旧灶神像焚烧,除夕换新像。
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延续祭灶传统,同时开始大扫除(“扫尘”),寓意扫除晦气,迎接新年。
饮食:北方吃饺子,南方如江南地区吃年糕、汤圆,福建等地吃“米斋”。
二、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古时用石磨自制豆腐,“腐”与“福”谐音,象征祈福。豆腐也用于制作年菜,如“豆腐圆子”(团圆之意)。
延伸习俗:部分地区接玉皇、贴窗花,或“赶乱岁”(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可加快婚嫁等事务)。
三、腊月二十六至二十八:备年货
二十六炖大肉:准备祭祀及年夜饭的肉类,如红烧肉、腊味,寓意“红红火火”。
二十七杀年鸡:宰杀禽类,讲究整鸡烹制(如白切鸡),象征“吉祥完整”。
二十八发面蒸馍:蒸制馒头、花馍、年糕等,北方蒸“枣山”(面塑装饰),南方如广东蒸“松糕”(步步高升)。
四、腊月二十九:祭祖与备宴
上坟请祖:部分地方前往祖坟祭扫,请祖先回家过年;家中设供桌摆放牌位。
过油:炸制丸子、麻花、酥肉等,储备节日食物,香气寓意“年味渐浓”。
贴“倒酉”:北方贴红色“福”字或“酉”字挂签,象征福到财到。
五、腊月三十(除夕):辞旧迎新
1. 贴年红:春联、门神、年画(如门神秦琼/尉迟恭、福禄寿年画)张贴,驱邪纳吉。
2. 团圆饭:年夜饭必备鱼(“年年有余”)、饺子(“更岁交子”)、汤圆(“团团圆圆”),席间长辈赠压岁钱。
3. 守岁与爆竹:全家围炉夜话至午夜,燃放爆竹驱“年兽”,部分地区保留“踩岁”(踩芝麻秆)习俗。
4. 祭祀:子时祭天地、祖先,供三牲、果品,焚香祈福。
地域差异补充
北方:河北等地腊月二十三后蒸“年饽饽”;山东部分地区剪“过门笺”挂门窗。
南方:江浙“谢年”仪式用猪头、全鱼;广东“行花街”逛花市至除夕夜。
少数民族:如壮族腊月二十三祭送灶神后,制作五色糯米饭;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赶年”)。
这些习俗融合了祈福消灾、感恩祖先、团圆庆贺的文化内核,至今仍在民间传承演变,成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