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蓬勃发展中,一位身影始终如灯塔般矗立——他既是学术航船的掌舵者,也是年轻工程师们的筑梦人。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位院长以学者的严谨与教育家的热忱,将钢筋混凝土的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完美融合,让建筑工程的科学之美在校园里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力。
在院长眼中,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他常说:"每块砖都应该认识自己的使命。"这种务实的治学理念催生了"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将武汉长江大桥的荷载分析、光谷科技园区的BIM建模等真实工程案例搬进课堂。去年毕业设计展上,学生们为老旧社区改造的立体花园方案,正是这种理念结出的硕果,方案不仅获得市级创新奖,更被纳入武昌区城市更新计划。
院长的实验室总弥漫着咖啡香与图纸摩擦的沙沙声,这里孕育着"会呼吸的建筑"。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生态幕墙系统,利用武汉本土植物构建垂直绿化,使建筑能耗降低30%。这项技术已应用于汉阳造文创园改造,让百年老厂房披上科技绿衣。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将专利收益的60%设立为学生创新基金,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好的建筑要能对话历史与未来,好的团队更要传承匠心。"院长独创的"师徒工坊制",让教授带着青年教师组成攻关小组,博士生指导本科生成立创新工坊。这种金字塔式培养体系,使得学院连续三年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摘金夺银。去年新入职的海归教师王博士感慨:"在这里,我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每天都在进行学术接力。
院长的办公室挂着泛黄的长江大桥设计图,书架上却摆着最新的智能建造机器人模型。他推动学院与中建三局共建"智能建造联合实验室",把地铁盾构技术的现场直播引入课堂。更开创性地开设"城市医师"选修课,邀请退休工程师讲述武汉城建史。这种时空对话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既掌握数字建造技术,又懂得城市文脉的珍贵。
每年迎新晚会上,院长总会弹奏钢琴曲《汉阳门花园》,用音乐讲述建筑的人文温度。他设立的"筑梦奖学金"资助了137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小陈设计的无障碍社区方案,现已成为武汉市适老化改造范本。"我们要培养会画图纸更懂民生的工程师",这句话镌刻在学院大厅的铜牌上,也刻进了每个建工学子的心里。
在这位院长的引领下,建筑工程学院如同精心设计的榫卯结构,将传统与创新紧密咬合。从实验室的微观材料研究到城市规划的宏观视野,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工地现场的躬身示范,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建筑即育人"的真谛。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那幅字——"筑实基,架心桥",这六个字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育信条,更成为整个学院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在时代发展的蓝图上,持续描绘着属于工程教育的华章。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