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一句中文俗语,比喻在没有明确目标或确定能获得利益的情况下,不会轻易采取行动。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商业决策:
“公司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等对方预付款到账后才开始生产。”
——强调规避风险,确保收益后再行动。
2. 日常生活:
“别急着投资,咱们得‘不见兔子不撒鹰’,先看清行情再说。”
——提醒他人不要贸然行动,需等待明确信号。
3. 人际交往:
“他这人很现实,向来‘不见兔子不撒鹰’,没好处的事绝不插手。”
——略带贬义,形容过于功利的态度。
此俗语源于古代活动。猎鹰训练成本高,猎人需确保有猎物出现才会放出猎鹰,否则徒耗体力。这种“务实”思维逐渐被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注重实际、规避风险的典型处事哲学。
通过这句俗语,可以感受到中文文化中强调审时度势、理性权衡的智慧。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误解为“过度保守”或“缺乏冒险精神”。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