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每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总有一群特殊的“主讲人”——校领导班子成员。他们走下行政岗位,走上讲台,将国家政策、行业趋势与青年使命娓娓道来,如同一座座灯塔,为学子拨开迷雾,锚定方向。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信仰的对话。
校领导授课的核心,在于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融入课堂。党委书记在讲授“新时代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时,从“健康中国”战略切入,结合武汉光谷生物城的实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专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他常说:“实验室里的每一支试管,都可能承载着人民的健康期盼。”这种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象使命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课程设计特别注重价值观引导。校长在分析全球疫苗研发竞争格局时,不仅解读技术路线,更追溯中国科学家在新冠疫情中体现的家国情怀。通过展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团队48小时研发出检测试剂的真实故事,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报国”四字的分量。这种“案例教学+情感共鸣”的模式,悄然在年轻心灵中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
校领导的课堂始终紧扣“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讲解“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生物制造”时,带领学生拆解秸秆转化生物燃料的技术链条,并引入学校与安琪酵母共建的产学研项目数据。当PPT上出现师兄师姐参与的专利证书时,课堂瞬间沸腾——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的“次元壁”被彻底打破。
这种“政策-产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授课逻辑,让学生看见学科发展的时代坐标。例如在探讨合成生物学问题时,校领导不仅解读《生物安全法》,更邀请华大基因专家连线讨论,让法规条文与实验室操作规范产生强关联。有学生在课后反馈:“原来国家每项政策的出台,都在为我们未来的实验台划出跑道。”
校领导摒弃传统“满堂灌”模式,打造“翻转课堂”新形态。在“乡村振兴中的生物技术突围”专题中,常务副校长化身“主持人”,让农学专业学生用微生物改良土壤的课题成果“反哺”教学。当“00后”用短视频展示在黄陂区农户大棚的实践时,校领导当即提议将其纳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这种“师生共研、教学相长”的场域,让政策理论在实践中焕发生机。
课堂还设有“校长信箱”实时问答环节。有学生曾犀利提问:“生物医药企业更看重学历还是经验?”党委副书记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用智飞生物、药明康德等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案例,剖析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与企业用人逻辑的深层关联。这种坦诚对话,让政策解读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校领导开设“行业把脉”专栏。院长在分析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布局时,同步发布学校就业监测数据:长三角地区细胞治疗企业岗位激增、成渝双城经济圈对生物信息学人才需求缺口达37%……这些带着“热度”的政策解读,像GPS般为学生导航职业规划。
面对“内卷”“躺平”等网络思潮,党委书记专门设计“奋斗观”思辨课。通过对比“十三五”与“十四五”期间生物产业政策导向,用国家战略需求的数据曲线,回应个体发展困惑。当课件展示CART细胞治疗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时,有学生感慨:“原来我们这代人的奋斗,正在改写行业的国际坐标。”
校领导授课不是“一次性演出”,而是系统工程。每学期初,教务处会收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定制“课程菜单”;授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将领导讲课素材转化为案例库,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这种“领导引领-教师深化-学生反馈”的循环,让政策教育如盐入水。
更创新的,是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场景。去年冬季,副校长带领学生参访火神山医院旧址,在现场讲述抗疫精神时,同步解读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当理论教学与脚下的土地产生共鸣,政策文本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的时代脉搏。
当校领导们的讲稿页边渐渐卷起,当学生的笔记本上写满思考的痕迹,这场持续进行的形势与政策课早已超越普通课堂的意义。它用专业深度融化政策理论的坚冰,用人文温度照亮青年成长的航程,更用“全员育人”的实践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在生物工程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这样的课堂,正孕育着破浪前行的力量。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