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职押金或培训费(涉嫌违法)
法律规定:根据中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如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若单位要求收费员缴纳10万元作为入职条件,属于违法行为。
建议:
拒绝支付,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如人社局)举报。
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收据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
2. *或职务侵占(需补缴款项)
可能情况:收费员若在工作中私吞通行费,被审计或检查发现后,可能被要求退还赃款。10万元可能是涉案金额。
法律后果: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及退赔责任。
建议:
主动配合调查,退还违法所得可减轻处罚。
及时咨询律师,维护合法权益。
3. 诈骗或勒索(警惕非法行为)
可能情况:不法分子冒充单位领导或机构,以“入职费”“保证金”等名义诈骗。
建议:
核实对方身份(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单位确认)。
切勿轻易转账,报警处理。
4. 其他特殊情况
系统误差或补缴:如因收费系统故障导致长期少收通行费,理论上需补缴,但10万元金额过大,需核实具体原因。
内部*:若涉及单位内部人员索贿(如“买岗位”),属于行贿/受贿行为,均涉嫌违法。
综合建议
1. 核实信息源头:确认要求缴费的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如单位人事部门、网站)查证。

2. 法律咨询:若涉及大额资金或刑事责任,建议尽快联系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12348热线)。
3. 保留证据:无论是诈骗、劳动*还是刑事案件,均需保存相关凭证(合同、转账记录、对话截图等)。
遇到此类情况时,务必保持警惕,优先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