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农历腊月三十)
年夜饭:全家团聚吃丰盛的晚餐,菜肴讲究吉祥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
守岁:通宵不眠,灯火长明,象征驱邪祈福、辞旧迎新。
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寓意辟邪护佑。
贴春联、年画:门上贴红色对联和福字,祈求新年好运。
正月初一
开门爆竹:燃放鞭炮驱赶“年兽”,迎接新年。
拜年:晚辈向长辈叩首行礼,互道吉祥话。
穿新衣:从里到外换新装,象征新年新气象。
吃素饺或汤圆:部分地区初一吃素祈福,南方常吃汤圆(团圆美满)。
正月初二
回娘家:出嫁女儿携夫婿回娘家拜年,称“迎婿日”。
祭财神:商家祭拜财神,祈求生意兴隆。
正月初三
赤狗日:传统认为此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部分地区会早睡避灾。
扫穷鬼:清扫家中垃圾,象征送走晦气。
正月初四
迎灶神:灶神返回人间,需准备供品迎接,祈求厨房安宁。
接五路:商家迎接五路财神,举行仪式。
正月初五(破五)
破五:破除禁忌,垃圾可倒出家门,商家开门营业。
迎财神:放鞭炮、吃饺子(“捏小人嘴”),尤其重视祭拜财神赵公明。
正月初六
送穷:丢弃破衣杂物,象征送走“穷鬼”,店铺正式开市。
清水祖师祭:福建等地祭拜地方神祇。
正月初七(人日)
人胜节:传说女娲第七日造人,民众戴人形饰物祈福。
吃七宝羹/面条:用七种蔬菜煮羹,或吃长寿面祈求平安。
正月初八
顺星节:祭拜星辰,长辈向儿童赠“顺星灯”,祈求健康。
谷日:农民祈愿五谷丰登,忌浪费粮食。
正月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闽粤地区举行盛大祭典,备三牲五果。
正月初十
石头诞:忌动石磨、石臼等工具,部分地区祭拜石头神。
正月十一
子婿日:岳父宴请女婿,共食除夕剩菜(寓“富余”)。
正月十二至十四
搭灯棚:准备元宵节花灯,民间开始排练舞龙舞狮。
试灯:提前点亮部分花灯,营造节日氛围。
正月十五(元宵节)
赏花灯:各地举办灯会,如龙灯、宫灯、走马灯等。
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象征团圆美满。
猜灯谜:灯笼上附谜语,增添节日趣味。
走百病:妇女结伴出游,祈求祛病消灾。
舞龙舞狮:街头表演,驱邪纳福,热闹非凡。
地区差异:南北习俗略有不同,如北方重视初一吃饺子,南方更重汤圆;部分少数民族(如壮族、藏族)也有独特年俗。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简化,但团圆、祈福的核心主题始终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