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钢铁长龙间,他们始终站立在昼夜交替的驿站窗口。左手接过通行卡,右手递出票据,像齿轮般精准衔接每一辆疾驰的车辆。这群穿着荧光背心的人,既是高速公路的"血管清道夫",也是数万司乘的"旅途见证者"——他们的双手,托举着整个路网的通行秩序。
每当车辆驶入收费岛,收费员便化身精密的"人形读卡器"。他们需要瞬间完成车型识别、通行卡信息读取、费用计算三步曲:用肉眼辨别货车轴数差异,在0.8秒内完成ETC标签扫描,还要熟记全国29个省份的费率标准。当遇到现金支付时,指尖翻飞的点钞速度堪比银行柜员,零钱盒里永远备着叠成扇形的备用金。
三尺岗亭就是他们的舞台。面对着急赶路的货车司机,要用方言说句"路上慢点";遇到迷路的老人,得在30秒内画出简易路线图。去年冬天,杭州西收费站的小王用冻得发红的手指,为抛锚车辆连续拨打了11个救援电话,话筒上的雾气凝结成冰珠。他们的微笑服务考核标准精确到嘴角弧度,却总能在司乘需要时露出最真实的笑容。
当暴雨淹没车道或事故堵塞通道,收费员瞬间切换为"应急指挥官"。去年国庆,南京四桥收费站的小李抱着30斤的锥形桶,在车流中逆行300米设置。他们的对讲机永远调在应急频道,背心口袋里装着创可贴和速效救心丸——这些物件在十年间救助过17位突发疾病的司机。
暮色降临时,他们的战场转移到后台系统。每天处理8000条通行记录,要在成山的票据里找出0.01%的异常数据。去年春运,广州北站的收费员老张凭着对数字的敏感,从重复扣费投诉中揪出系统漏洞,为国家追回26万元损失。他们的鼠标轨迹,勾勒着高速公路的"经济心电图"。
当自动栏杆突然"*",他们就成了机电工程师的"第三只手"。重庆山城的收费员能徒手拆装30斤的工控机,苏北平原的姑娘们熟记17种故障代码。去年夏天,武汉站的小陈在40℃高温下,用身体遮住扫码枪避免阳光直射,确保ETC识别率保持在99.97%。
当最后一辆货车碾过减速带,这群"公路守夜人"开始清点全天营收。他们的工作看似重复单调,实则每个动作都暗含力学原理——递票时手臂45度倾斜最省力,转身拿卡时重心要落在左脚。从1988年沪嘉高速诞生首个收费站至今,三代收费员用指纹在键盘上磨出凹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正是中国高速公路狂飙突进三十年的年轮。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