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收费站岗亭的灯光已悄然亮起。他们像永不停摆的机械臂,在川流不息的车潮中精准递卡收银,用标准手势为每个疲惫的归人指明方向。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是维系交通动脉运转的「神经元」,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职业故事。
收费亭的玻璃窗像永不落幕的剧场,二十四小时上演着人间百态。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让生物钟成为奢侈品,深夜独自面对空旷车道时,仪表盘跳动的数字是唯一的对话者。冬日凌晨的刺骨寒风会穿透岗亭缝隙,夏季正午的地面热浪能把金属栏杆晒得发烫。有位从业十年的收费员自嘲:「我们的天气预报比气象台准,车道上的落叶还没飘起来,就知道台风要来了。」
递卡收银的0.3秒间隙里藏着大学问。要确保每张通行卡准确落入司机掌心,清点误差不超过五元,还要在车辆移动瞬间完成栏杆起落。某次暴雨中,当ETC系统突然故障,老收费员王姐凭借肌肉记忆,手动完成每分钟22辆车的通行操作,这个速度相当于在钢琴上连续弹奏《野蜂飞舞》。「我们这行没有容错率,错收五块钱可能引发十公里的堵车。」她擦拭着键盘上的汗渍说道。
收费窗口常化身为临时心理咨询室。遇上赶时间的司机,要像拆弹专家般安抚焦躁情绪;碰到迷路老人,需化身人肉导航仪画出详细路线图。去年除夕夜,新手小李遇到醉驾冲卡的车辆,他本能地用身体挡住失控方向盘,事后才发现制服口袋里的测温枪都被撞弯了。「司机按下车窗的瞬间,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笑脸还是怒火。」他摸着胸前的安全哨说。
当ETC覆盖率突破85%,这些「公路管家」正悄然升级技能库。有人考取应急救援证,在车祸现场为伤者做心肺复苏;有人自学编程,帮收费站设计智能车流预测模型。京港澳高速的「95后」收费班组,甚至开发出方言翻译小程序,让天南海北的司机都能听到乡音提示。「以前觉得会被机器取代,现在发现我们是科技与人情的焊接点。」组长小陈调试着新安装的AI识别摄像头,胸牌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这些身着制服的守门人,用重复动作编织着高速公路的安全网。他们的工作像精密钟表里的齿轮,看似单调却不可或缺。当智能收费亭逐渐普及,收费员正从「收银员」转型为「服务工程师」,用温度弥补技术的冰冷感。或许下次经过收费站时,那个标准化的微笑背后,正跳动着一颗守护千万人平安归途的赤子之心。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