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础的表达方式是“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这里的介词"in"常被省略,形成更口语化的表达。例如:“She has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accents”(她听口音有困难)。这个句型就像一位可靠的朋友,总能在你需要时出现。但要注意不可数名词的特性,永远不能说“have difficulties”表示单数困难,除非特指多种不同类型的困难。
想让语言更生动?试试替换动词结构。用“struggle with”代替“have difficulty”,立刻为句子注入情感张力。比如“I’m struggling with math problems”(我在数学题上苦苦挣扎),这个表达自带画面感,仿佛能看到说话者皱眉解题的模样。更正式的场合可用“encounter difficulties”,如“We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mplementing the plan”(计划执行遇到阻碍)。
介词的选用会改变句子的“味道”。“Have trouble with”侧重持续性困扰,比如“He has trouble with public speaking”(他总为公开演讲犯愁)。而“run into difficulty”强调突发性困境,像“We ran into difficulty during the experiment”(实验过程中突遇难题)。这些细微差别如同调色板,能让你的表达层次分明。
表达困难程度有讲究。“Have difficulty”像温度计的常温区,而“struggle”自带37度焦虑感。比较这两个句子:“I have difficulty waking up early”(早起对我有点难) vs “I’m struggling to meet deadlines”(我拼命赶截止日期)。后者明显传递出更强烈的紧迫感,适合需要强调努力过程的情境。
正式文书多用名词化表达:“The project faces technical challenges”(项目面临技术挑战)。日常对话则可俏皮地说“It’s killing me to...”(做...真要命)。在商务邮件中,“We’re experiencing some obstacles”比直白的“We can’t do it”更得体。就像选择服装,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装束。
英语表达困难时往往直指问题核心,而中文习惯委婉暗示。比如英文说“I’m having trouble accessing the file”,中文可能说“文件好像有点小问题”。学习这些表达时,要同步培养英语思维:明确问题主体,使用具体动词,避免模糊表述。这就像调整相机的对焦模式,让表达更清晰锐利。
掌握「做某事有困难」的英语表达,本质是学习如何用另一种思维描述世界。从基础句型到文化思维,每个层面都藏着语言的生命力。当你能在have difficulty和struggle with之间自如切换,在正式与口语表达中精准选择时,你的英语就真正拥有了呼吸和温度。记住,语言不是公式,而是活生生的沟通艺术——这正是学习这些表达方式的终极意义。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