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脚注(Footnote)
位置:位于当前页面的底部(页脚处)。
用途:对正文中的某个术语、观点或引用来源进行补充说明。
格式:通过上标数字(如¹, ²)或符号标记,并在当页下方列出对应的注释内容。
适用场景: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或需要频繁添加解释性内容的论文。
2. 尾注(Endnote)
位置:位于论文末尾(参考文献之前)或章节末尾。
用途:与脚注类似,但集中放置在文末,避免打断页面排版。
格式:同样用上标数字标记,注释内容按顺序列在文末的“注释”或“尾注”部分。
适用场景:需要保持页面简洁的论文,或期刊/学校有明确要求使用尾注的情况。
3. 文中注释(In-text Note)
位置:直接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注。
用途:简短的说明或引用来源,例如:
APA格式:(Author, Year, p. X)
MLA格式:(Author X)
适用场景:科学类论文(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倾向使用文中括号注释,配合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
4. 参考文献注释
位置: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References)或“引用文献”(Works Cited)部分。
用途:详细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来源,不包含额外的解释性内容。
格式:需遵循特定格式(如APA、MLA、Chicago等)。
注意事项
1. 学科差异:不同学科对注释的偏好不同,例如:

人文学科常用脚注或尾注;
科学学科倾向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列表。
2. 格式规范:严格遵循学校、期刊或导师要求的格式(如APA、MLA、Chicago等)。
3. 注释内容:避免过度使用注释,确保内容简洁且必要。
建议在写作前明确格式要求,并参考同类论文或官方格式指南(如《芝加哥手册》或APA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