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妳网 知妳网-知妳所想,懂妳所需

知妳网

知妳网知你所想为你解忧最懂你的网站

水浒传摘抄及批注

摘抄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第七回)

原文

水浒传摘抄及批注

智深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批注

1. 人物塑造:通过夸张的动作描写,凸显鲁智深力大无穷、豪迈不羁的侠者形象。"倒拔垂杨柳"成为其标志性事件,暗示他虽外表粗莽,却内藏肝胆义气。

2. 象征意义:垂杨柳本为柔弱之物,鲁智深拔树之举暗喻其反抗世俗规则、打破枷锁的精神。

3. 叙事节奏:泼皮们的惊叹侧面烘托鲁智深的神力,增强文本戏剧性,为后文其落草梁山埋下伏笔。

摘抄二:林冲雪夜上梁山(第十回)

原文

林冲踏着雪,背着花枪,枪上挑着酒葫芦,迤逦投北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批注

1. 环境渲染:以"雪下得紧"营造苍凉孤寂的氛围,暗示林冲被逼至绝境的命运转折。

2. 细节刻画:花枪与酒葫芦的意象对比,既展现其武艺高强,又暗藏英雄末路的悲怆。

3. 心理描写:拜庙细节透露出林冲对命运的无奈与祈求,反映其从隐忍到反抗的心理转变。

摘抄三:武松打虎(第二十三回)

原文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批注

1. 动作张力:动词"抡""劈""折"连续使用,强化搏斗的紧张感,展现武松勇猛果敢的性格。

2. 反衬手法:哨棒折断的意外情节,反衬其赤手空拳打虎的非凡胆识,使英雄形象更立体。

3. 命运隐喻:哨棒断裂暗示武松此后人生将脱离世俗规则束缚,逐步走向反抗之路。

摘抄四: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第三十九回)

原文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批注

1. 人物复杂性:诗句显露宋江压抑的野心,与其平日谦恭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揭示其矛盾性格。

2. 历史影射:以黄巢自比,暗含对朝廷*的批判,呼应全书""的主题。

3. 命运伏笔:题诗成为宋江人生转折点,直接导致其被逼上梁山,体现封建时代文人"忠义难两全"的困境。

主题关联批注

  • "替天行道"的双重性:梁山好汉既反抗压迫,又受招安效忠朝廷,体现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
  • 女性形象批判:如潘金莲、阎婆惜等女性多被妖魔化,反映作者受儒家束缚的性别观念。
  • 江湖义气的悖论:兄弟情谊虽感人,但私刑复仇、暴力手段亦暴露封建法制缺失下的道德困境。
  • 文学价值总结

    《水浒传》以白话文写就,开创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先河。其人物刻画鲜活多面,情节设计草蛇灰线,既有市井百态的真实描摹,又蕴含对封建体制的深刻批判。书中"逼上梁山"的母题,至今仍具警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