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县域经济的版图上,滨海县如同一匹悄然加速的黑马。2023年数据显示,这个曾偏居江苏盐城一隅的沿海小城,GDP总量跃居全国县域百强榜单第87位,较五年前提升了22个名次。当人们惊讶于这份成绩单时,滨海县正用港口涌动的货轮、园区轰鸣的机械声和田野连片的现代农业基地,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
走进滨海港工业园区,传统化工与新能源装备制造比邻而居的场景颇具深意。这座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每年吞吐量超千万吨,却将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隔壁光伏板厂的原料。2022年,滨海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8年的18%跃升至37%。化工产业的"绿色转身"与新能源产业的强势崛起,像两条交织的DNA链,重构着县域经济基因。
黄海新区"的金字招牌下,滨海县正演绎着政策创新的"叠加效应"。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省级自贸联动创新区三大政策在此交汇,催生出"前港-中仓-后厂"的独特模式。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其中70%投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让这个曾经的农业大县,在双循环格局中找到了新坐标。
清晨六点,滨海港十万吨级码头迎来当天第三艘外轮;同一时刻,350公里时速的滨海高铁站正发送首班列车。随着沿海高铁、滨淮高速等重大基建相继通车,滨海县从交通末梢蜕变为枢纽节点。立体交通网带来的不仅是物流成本的20%降幅,更吸引京东云数据中心等32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让"面朝大海"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的发展势能。
在月亮湾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在上演"双人舞"。全国首个"风光渔"互补示范基地里,风机叶片的阴影区养殖着万亩特色水产,光伏板下的碱蓬草改良着盐碱土壤。这种"蓝色经济"模式,带动生态旅游收入三年翻两番,更让滨海县在2023年中国县域生态竞争力榜单上跻身前三十。曾经的盐碱荒地,如今成为"碳汇银行"的黄金账户。
滨海籍院士工作站"的挂牌成立,揭开了这个人口大县的人才战略。通过"凤还巢"工程,近五年累计引回3.8万名技术工人,催生167家"归雁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县常住人口平均年龄较五年前下降1.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19%。当"候鸟经济"转变为"留鸟经济",人口红利正在转化为创新驱动的永续动力。
在这场县域经济的突围赛中,滨海县用多维度的变革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传统产业转型到开放政策创新,从交通基建突破到生态价值转化,每个领域都在演绎着"小县城大作为"的精彩篇章。其发展轨迹证明:县域经济排名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系统能力的提升。当更多县域像滨海县这样找准自身坐标,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必将迸发出更强劲的活力。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