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水冲破堤坝,淹没田野;当网络谣言四起,真假难辨——这些场景背后都藏着一个警示:泛滥成灾(fàn làn chéng zāi)。这个成语原指洪水失去控制,造成严重灾害,如今更被用来形容事物过度膨胀、失控蔓延的负面影响。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危机,更映射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隐忧。
“泛滥”本意为江河湖水溢出堤岸,如《孟子》中“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描绘的是一种自然失控的状态;“成灾”则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两词组合后,“泛滥成灾”最初专指水患,但随着语言演变,它逐渐被赋予更广泛的意义——任何事物的过度扩张导致危害,均可称为“泛滥成灾”。例如,信息爆炸时代,无用资讯的“泛滥”可能让人陷入认知焦虑,这便是现代版的“成灾”。
自然界中,亚马逊雨林因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雨季时河流泛滥摧毁村庄;人类社会里,塑料制品的滥用让海洋生物窒息,微塑料甚至潜入人体血液。这些“泛滥”看似形态不同,本质却一致:当增长突破临界点,资源承载力的堤坝被冲垮,灾难便接踵而至。正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风暴,微小的失控也可能演变成系统性危机。
成语的深层价值在于其隐喻功能。比如,社交平台上情绪化言论的“泛滥”,可能撕裂社会共识;资本市场中投机行为的“泛滥”,可能引发经济*。这些“灾害”没有滔天洪水,却同样侵蚀着社会根基。古人筑堤治水,现代人则需构建规则与理性的“堤坝”——从法律约束到道德自律,缺一不可。
面对“泛滥成灾”,一味堵截可能适得其反。大禹治水的启示在于“疏导”:为洪水开辟河道,而非强行围堵。同样,治理网络谣言需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而非简单封禁;缓解塑料污染需发展可降解材料,而非彻底禁用塑料。找到“疏”与“堵”的平衡点,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
泛滥成灾(fàn làn chéng zāi)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自然界的狂暴,也映出人类社会的脆弱。它提醒我们:失控的扩张终将反噬自身,唯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边界,才能避免“成灾”的悲剧。无论是治水还是治世,核心逻辑从未改变——平衡,才是抵御泛滥的最强堤坝。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