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最早见于《晋书·王衍传》。
据记载,西晋名士王衍(字夷甫)以清谈玄学闻名,常与人辩论。他口才敏捷,但观点多变,常随意更改自己的言论。时人讥讽他“口中雌黄”,即用言语随意涂改言论,如同用雌黄涂改书简上的错字。后世由此引申出“信口雌黄”一词。
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恶意歪曲真相,带有贬义。常用于批评人说话不负责任、随意编造或篡改事实。
“信口开河”侧重“胡乱编造、夸大其词”,而“信口雌黄”更强调“歪曲事实、篡改真相”。
后者指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多用于权势者;前者则侧重言论的随意篡改。
西晋时期,士族崇尚清谈(空谈玄理),许多人以巧辩为荣,却缺乏实际作为。王衍的“口中雌黄”正是这种风气的缩影,成语也由此成为对空谈、虚言的批判。
总结而言,“信口雌黄”源自古人用雌黄涂改错字的习惯,后演变为批评人言语不实、歪曲真相的经典成语。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