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东北部的海岸线上,有一座以"滨海"命名的县城,它的全名是"滨海县"。这座被黄河故道与新洋港环绕的县城,如同江苏伸向黄海的触角,既是盐城市下辖的重要行政区,也是长三角北翼的沿海门户。自1949年设立至今,滨海县始终以江苏儿女的身份,在滩涂围垦中书写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展开中国地图,沿着北纬34°线向东延伸,指尖触及黄海西岸时便会邂逅滨海县。这里与连云港、淮安构成三角之势,距离盐城市区仅60公里,如同江苏版图上镶嵌的贝壳。县域内密布的河网如同血脉,灌溉着120万亩耕地,而5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则是江苏向海洋经济进军的跳板。卫星影像中的滨海县,就像用深浅不一的绿色与蓝色织就的锦绣,见证着陆地与海洋的缠绵。
翻开泛黄的《两淮盐法志》,会发现滨海县的前身可追溯至唐代的"滨海盐场"。明清时期,这里堆积如山的盐垛曾照亮半个中国的餐桌。1949年建县时,国务院将这片流淌着咸味的土地划归苏北行署区,后随行政调整归属江苏省。如今的滨海港经济区,高耸的风电叶片与古代盐灶遗址隔空对话,诉说着从"煮海为盐"到"向海图强"的沧桑巨变。
漫步滨海街头,江淮官话中夹杂着独特的海洋韵味。正月十三的"祭海神"仪式上,渔家汉子将渔船模型供奉在龙王庙前;非遗项目"滨海草柳编"的经纬之间,藏着先民与芦苇荡共生的智慧。这些文化基因里,既能看到扬州文化的精致,又保留着渔猎文明的豪放,恰如江苏文化版图中海陆交汇的调色板。
站在滨海港10万吨级码头上,远眺往来穿梭的货轮,能触摸到江苏沿海发展的脉搏。昔日的盐碱地已变身新能源产业园,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母港在此落成。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西兰花的生长,这些"数字蔬菜"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抵达上海盒马鲜生的货架。2022年,滨海县GDP突破600亿元,在江苏县域经济排行榜上稳步攀升。
这座被海风浸润的县城,用滩涂上的风车矩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通江达海的航道编织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行政区划归属到经济地理定位,滨海县始终是江苏向海发展的重要支点。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县域的归属不仅是地图上的坐标,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与发展机遇的承载。读懂滨海县,就读懂了江苏沿海开发的壮阔篇章。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