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春节的喜庆尚未散去,街巷间已悄然涌动着一股“破旧迎新”的热潮。这一天,民间称“破五”,既是财神降临的吉时,也是驱赶穷鬼的契机,更是春节长假尾声的转折点。它像一位手持扫帚与元宝的使者,一脚踢开旧年的晦气,一手捧出新岁的希望,将年俗的烟火气与生活的智慧编织成独特的文化密码。
清晨的鞭炮声比往日更密集,家家户户在供桌上摆起三牲果品,红烛高燃的青烟里,财神赵公明的画像被郑重请上厅堂。商人擦拭算盘、主妇整理账本,就连孩童也学着将压岁钱码放整齐——人们相信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仪式,能让金银如门前积雪般堆积。在江浙一带,店铺老板们争相“抢路头”,抬着财神像疾步快走,唯恐落后他人半步,这般热闹场景,恰似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送穷”的习俗让初五的垃圾筐成了最忙碌的存在。主妇们将除夕积攒的残羹、瓜子壳连同用秸秆扎的“穷神”一同扫出家门,边扫边念:“穷神去,福神来!”陕西人用剪纸人偶代替穷鬼,塞进破布袋扔到十字路口;山西百姓则用五色纸剪成女子形象,称作“五穷娘”,一路敲锣打鼓送其“归天”。这些带着幽默感的仪式,仿佛给生活晦气套上了滑稽的面具,一挥手便抛进了春风里。
农人蹲在田埂边捏起一抔泥土,感受着逐渐苏醒的地气;裁缝铺的老板娘取下门板,剪刀在红绸上划出利落的弧线;茶楼掌柜将“破*开张”的木牌翻转,露出“开业大吉”的金漆字样。初五如同春耕的第一声吆喝,唤醒沉睡的犁铧与算盘。在广东,菜贩把生菜绑上芹菜大蒜,唤作“勤快生财”;在北方,面案上翻飞的“剁小人”饺子,把对新年的忐忑包进面皮,煮成滚烫的勇气。
随着初五的太阳升起,春节的诸多禁忌如冰面般碎裂。主妇们终于能飞针走线补衣裳,孩童放心地摔响爆竹,商铺卸下高悬的“忌针线”告示。山西老人说这天“破五毒”,要把蝎子蜈蚣剪成纸片烧掉;江南人家则把黄豆倒入铁锅,炒得噼啪作响,谓之“崩穷鬼”。当炊烟重新从千家万户升起,生活的本色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愈发鲜活。
送年礼的车马仍在乡间穿梭,女儿带着初五蒸的“补天饼”回娘家,金黄的饼面上缀着红枣,说是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北方人家围坐吃“捏小人嘴”的饺子,把面皮边缘细细捏紧,笑语声里藏着对新年的祈愿。即便游子即将启程,也要在行囊里塞满初五的供果——这天的团聚,像春溪融冰时最后的晶莹,把亲情酿成绵长的回甘。
初五的风拂过年画上财神的胡须,卷走门楣下的穷鬼,在商铺重启的算盘珠间跳起踢踏舞。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展演,更是农耕文明与商业智慧的交响诗。当现代人接过这把兼具扫帚与金钥匙的“破五”密码,或许能在除旧布新的仪式感里,触摸到中国人永不停歇的生活热望。这,或许就是初五最生动的寓意——在时光的裂缝中,永远藏着重启美好的可能。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