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遥远的地方”这一谜面,最贴切的四字成语是天涯海角。以下是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天涯海角”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生》诗:“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这里的“海角天涯”被用来形容春天的足迹遍及极远之地。宋代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进一步将“天涯海角”具象化为偏远的地理概念:“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在海南三亚,有一处名为“天涯海角”的景点,两块巨石上分别刻有“天涯”“海角”四字。相传:
1. 古代谪官说:被贬至海南的官员行至此处,见海天茫茫、巨石嶙峋,感叹已至天地尽头,故刻字抒怀。
2. 爱情传说:一对恋人因家族反对私奔至此,在巨石前立誓后化为石头,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这些传说赋予了成语浪漫悲壮的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极限的想象。
1. 地理意义:古代交通不便,海南被视为中原王朝的极南边陲,“天涯海角”成为遥远与未知的象征。
2. 情感隐喻:现代多用于形容难以到达的距离(如“哪怕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心近则天涯若比邻”)。
三亚“天涯海角”景区中的“天涯石”高10米,是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题刻;“海角石”则出自清末文人手笔。虽非成语直接来源,却成为成语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个成语凝练了人类对空间与情感的极致想象,千年传承中始终焕发着语言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