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学者正专注地凝视着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她,就是李沐溪教授——一位将科研热情与育人使命融为一体的科学家。从基因编辑到生物制药,她的研究始终紧扣生命科学的前沿,不仅在国际期刊上留下深刻印记,更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培养了一批批青年学子。在同事眼中,她是团队的核心;在学生心中,她是照亮科研之路的灯塔。
李沐溪教授的研究领域横跨分子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尤其专注于基因调控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她带领团队首次揭示了某种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颠覆性发现”。她的实验室里,试管与培养皿不仅是工具,更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每当谈起科研,她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发亮:“科学就像拼图,每一块碎片都可能改变整幅画面。”
在讲台上,李沐溪教授是“翻转课堂”的坚定推行者。她将晦涩的《基因工程原理》拆解成“细胞工厂”“分子剪刀”等趣味模块,学生通过模拟实验APP提前预习,课堂则变成辩论场与设计工坊。一位毕业生回忆道:“李老师总说,科学家需要逻辑,但更需要想象力。”她的课程连续五年获评校级“金课”,而她指导的学生团队更是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斩获金奖。
李沐溪教授深信“实验室的成果必须走出象牙塔”。她与武汉光谷生物城合作开发的抗病毒纳米递送系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RNA药物提供更高效的载体。在一次校企对接会上,她比喻道:“科研像种树,产业转化就是让树结果子。”这种务实精神让她成为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的首席顾问,而她主导的产学研平台,已孵化出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个创新药项目。
作为实验室的“掌门人”,李沐溪教授擅长用独特的管理哲学激发团队潜能。她将课题组分为“探索组”与“攻坚组”,前者自由尝试高风险课题,后者专注解决技术瓶颈。每周的组会上,她会亲手烤一炉曲奇饼干,笑称这是“科学家的燃料”。一位博士后感慨:“在这里,失败不会被否定,而是被当作拼图的背面——虽然看不见,但不可或缺。”
除了科研与教学,李沐溪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科普活动现场。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的“沐溪聊细胞”账号,用动画与拟人化解说,让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变得像“细胞里的文字修改器”一样易懂。面对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她总是耐心解释:“科学不是魔法,它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这份使命感,让她获得了“湖北省科普大使”的称号。
生命科学的交响乐章
李沐溪教授的故事,如同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是她严谨的节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是她跳跃的音符,产业界的合作项目是她浑厚的低音,而科普舞台上的妙语连珠则是她灵动的华彩乐章。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科学家不仅是真理的追寻者,更应是智慧的传递者与社会的连接者。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这片沃土上,她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在悄然生长为支撑未来生物科技产业的参天大树。正如她常说的:“科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未知,更在于让未知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