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位置
参考文献
指论文中直接引用或间接参考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汇总列表,通常独立成章置于文末(如"参考文献"或"Works Cited")。
每篇文献需包含完整信息:作者、标题、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等,格式需遵循特定标准(如APA、MLA、芝加哥格式)。
注释
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或引用标注,分为脚注(位于页面底部)或尾注(位于章节或全文末尾)。
注释内容可以是:
引用性注释:标明某一观点的出处(与参考文献对应);
解释性注释:补充专业术语、背景知识或延伸讨论。
2. 核心功能
| 参考文献 | 注释 |

|||
| 系统罗列所有参考过的文献,体现研究的广度与可信度 | 灵活补充细节,避免打断正文逻辑 |
| 供读者按图索骥查找原始资料 | 针对具体段落提供即时解释或引用来源 |
3. 格式差异
参考文献
需完整列出文献信息,例如:
> 刘慈欣. 《三体》.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不同学科有固定格式(如理工科常用APA,人文社科常用芝加哥格式)。
注释
引用性注释:通常简写作者、书名和页码,例如:
> 刘慈欣,《三体》,p.56.
解释性注释:直接补充说明,无需文献格式。
4. 学科差异
人文社科(如历史、哲学):常使用脚注/尾注系统(如芝加哥格式),注释中可能包含完整引用信息,参考文献仅作补充。
自然科学(如物理、医学):倾向"作者-日期"格式(如APA),引用信息直接标注在正文中,文末统一列参考文献。
总结
参考文献是论文引用的"总目录",体现学术严谨性;
注释是正文的"即时贴",兼顾引用标注与内容延伸。
关键区别:参考文献是完整文献列表,注释是局部补充工具。实际写作中需根据学科规范选择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