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绵延的盘山公路上,总有一扇扇玻璃窗后闪烁的荧光背心,那些手持读卡器、面带微笑的收费员,像镶嵌在交通网络里的活体齿轮,每天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车流。他们既是交通动脉的守门人,也是城市文明的第一张名片,这份看似机械的工作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晨六点的薄雾还未散尽,早班收费员已端坐在岗亭里。每个班次八小时的时光被切割成精准的节奏:抬手接卡、扫码抬杆、目送道别,这套动作每天要重复上千次。遇到节假日车流高峰时,连喝口水的间隙都要掐算着秒数。但不同于机械的重复,收费员的眼睛始终观察着特殊车辆——载着孕妇的私家车、拉着危化品的货车,每个细节都可能牵动安全警报。
制服胸前的工号牌镌刻着职业保障,五险一金和绩效奖金构成稳定的生活基座。但这份"铁饭碗"最动人的温度藏在服务细节里:暴雨天为司机递上的应急雨衣,寒夜里给迷途老人冲泡的热茶,每年春运时岗亭外增设的便民药箱,都在无声诉说着职业的人性光辉。有位老收费员的口袋常年装着糖果,专门安抚哭闹的孩童乘客。
三尺岗亭也是个微型战场。当遇到醉汉拍打窗玻璃、司机因堵车破口大骂时,收费员必须保持专业微笑。去年雨季,某收费站遭遇山体滑坡,全员连夜疏导滞留车辆,穿着灌满泥水的雨靴连续奋战19小时。心理疏导培训手册里写着:"我们的情绪是高速公路的减速带,必须始终保持平稳。
从初级收费员到站长,这条晋升通道铺满学习证书。普通话等级、应急救护证、ETC系统维护资格证,每个证件都在拓宽职业边界。昆明某收费站去年有3名员工通过内部竞聘转入路政管理岗,更多人选择深耕服务创新,比如参与设计"30秒极速通行"流程,将单车处理时间压缩了40%。
当"取消省界收费站"政策推行时,这群人最先感受到时代齿轮的转动。有人担忧会被智能设备取代,但现实是自助缴费机旁仍需人工引导。今年春节,某司机在意见簿上写道:"机器能收钱,但只有人能传递回家的温暖。"这份来自陌生人的理解,常常成为支撑他们坚守岗位的精神薪火。
在智能浪潮冲刷传统行业的今天,云南的收费员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交通命脉。他们不只是简单的收银员,更是道路安全的守望者、城市文明的传递者。当暮色降临时,那些亮着暖黄灯光的岗亭,依然会准时响起"一路平安"的祝福,这或许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温度。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