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脚注(Footnote)

位于页面底部,与正文通过上标数字或符号连接。
用途:补充解释专业术语、提供文献出处,或添加与正文相关的非必要细节(如背景信息、数据来源)。
示例:正文中标注“^1”,页面底部注释:“^1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23年报告。”
2. 尾注(Endnote)
集中出现在章节末尾或全文结尾处,编号方式与脚注类似。
用途:避免打断阅读流畅性,适用于需集中呈现的注释内容(如长段引用说明、多文献综合标注)。
注意:需与参考文献列表区分,尾注侧重解释,参考文献仅列来源。
3. 夹注(In-text Citation)
在正文中直接以括号形式标注,常见于作者-年份格式(APA、哈佛格式)或数字编码格式(部分科学领域)。
用途:简明标注引用来源,如“(Smith, 2020, p.15)”或“[1]”。
特点:强调文献引用的即时性,需配合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使用。
选择建议:
学科规范优先: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多用脚注;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经济学)倾向夹注;自然科学常用数字编码夹注。
功能区分:补充解释用脚注/尾注,单纯引用来源用夹注。
格式统一:同一论文中避免混用多种注释形式,需遵循投稿指南或学校要求。
部分格式(如MLA)允许脚注用于延伸讨论,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注释过长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