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霞光中,一辆辆汽车穿过收费站,身着制服的收费员微笑着递过票据,像齿轮般精准推动着交通网络的运转。这些默默无闻的"公路守门人",究竟属于怎样的管理体系?他们的工作背后,是一个由省级高速公路集团主导、地方统筹、国有企业运营的多维架构。作为高速公路的直接运营者,收费员的劳动关系通常归属于各省交通投资集团下属的运营公司,而政策与资金支持则来自地方财政与交通部门,形成了一套"政企协作、分级管理"的独特模式。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位于顶端的是交通运输部,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省级层面则由交通投资集团(如山东高速集团、江苏交通控股)作为实施主体,通过设立运营分公司具体管理路段。收费员作为基层员工,人事关系多隶属于路段运营公司,其招聘、培训、考核均在企业框架内完成。例如广东联合电服公司,就统管着全省200余个收费站的人力资源配置。
尽管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仍保留着鲜明的国企特征。收费员群体兼具"公共服务者"与"企业雇员"双重属性:一方面需执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另一方面接受KPI考核与绩效管理。这种特殊性在疫情期间尤为凸显——当国家出台免费通行政策时,收费员集体转为防疫协查员,工资仍由企业保障,体现了国企的社会责任担当。
不同省份的管理模式如同斑斓的马赛克。经济发达地区多采用"一省一集团"模式,如浙江交通投资集团统管全省95%以上高速路段;而云南、甘肃等省份则存在多个平行运营主体。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的特许经营路段(如港珠澳大桥),收费员劳动关系更接近现代企业制度。这种差异化的背后,是地方根据财政能力与路点做出的制度设计。
随着ETC覆盖率突破68%,收费员的职能正在从"手工操作"转向"智慧协管"。在江苏宁沪高速等标杆企业,收费亭内增设了智能终端,员工需同时监控设备运行、处理特情车辆、提供旅游咨询。某位从业15年的老收费员这样比喻:"以前是收钱递票的机器人,现在是会说话的服务AI。"这种转变倒逼运营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重构员工培训体系。
看似重复性的岗位实则暗藏晋升空间。优秀收费员可通过内部竞聘转为稽查员、监控调度员,部分企业还开辟了"技术+管理"双通道。山东高速集团近年推行"站长储备计划",已有37名90后收费员走上管理岗位。不过行业特殊性也带来局限,某省高速人力资源部长坦言:"我们更倾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专业壁垒确实存在。
【尾声】
暮色中的收费站亮起暖黄灯光,收费员们仍在有条不紊地接送往来车流。这群"公路脉搏的守护者",既扎根于国企体系的土壤,又随着时代浪潮不断蜕变。他们的归属单位看似是某个运营公司的工号牌,实则串联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宏大叙事。当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收费亭里那声"一路平安"的祝福,恰是公共服务与企业效率完美融合的注脚。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