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春天,当杨洁导演接下改编《西游记》的重任时,这部后来被称作"86版"的经典,就像刚破石而出的孙猴子般懵懂。剧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四处奔走,仅申请拍摄指标就耗时半年。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演员难觅的三座大山横亘眼前,光是寻找能驾驭孙悟空灵性的六小龄童,就经历了三代猴王世家的试炼。原著中"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在现实里化作剧组人员奔走二十余省采风的足迹。
1982年7月3日,江苏扬州的瘦西湖畔响起第一声"开机",谁也没想到这场艺术修行会持续六年。剧组像真正的取经团队般跋山涉水,在黄果树瀑布拍摄水帘洞时遭遇山洪,在长白山取景时被暴风雪围困。25集正剧拍摄跨越五个寒暑,期间因*停拍两年,直到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化缘"300万才得以续拍。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持,在特效镜头需要手工逐帧制作的年代,成就了不可*的艺术品质。
在电脑特效尚未诞生的年代,剧组用土办法创造神话世界。烟雾师用干冰铺就天庭仙气,威亚钢丝在演员身上勒出血痕,龙宫水泡是护士用的注射器吹出来的。为了一个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美工师要手工绘制二十多层赛璐珞片。这些看似笨拙的创作,反而赋予作品独特的质朴美感,就像老匠人用錾子雕出的木纹,每一道褶皱都浸透着时光的温度。
六小龄童为练火眼金睛盯着乒乓球轨迹,徐少华顶着三十斤盔甲连拍三天打戏,闫怀礼同时扮演沙僧等9个角色。剧组像流动的寺庙,演员们白天扮神仙,晚上睡通铺,片酬每集最高90元。这种苦行僧式的创作,让每个角色都带着灵魂的温度。当"白龙马"在拍摄结束后被送进屠宰场,杨洁导演自费赎回的情节,恰似现实版的"普度众生"。
1986年春节,历经磨难的《西游记》在央视试播11集,立即引发万人空巷。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会知道,荧幕上每帧画面都凝结着剧组人员数年的心血。当1988年完整版终于面世时,这部用六年光阴打磨的作品,就像陈年佳酿般越品越醇。至今重播超过4000次的数据,印证着艺术创作最朴素的真理——时间是最好的滤镜。
当我们细数这部陪伴三代人成长的经典,六载寒暑不仅是时间刻度,更是艺术匠心的量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回望86版《西游记》的创作历程,恰似聆听一位智慧长者的低语:真正的经典从不会在仓促中诞生,就像花果山的仙石,总要历经千万年日月精华,才能孕育出惊动天地的石猴。这份对艺术的,正是老版《西游记》穿越三十八年光阴依然鲜活的秘诀。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