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不同版本回目略有差异,但核心情节一致)的精彩片段主要集中在武松为兄报仇的*部分,展现了其疾恶如仇、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以下是该回的经典情节梳理:
1. 追查真相
武松从东京公干归来,发现兄长武大郎暴毙。他察觉事有蹊跷,通过询问仵作何九叔和卖梨的郓哥,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并合谋毒杀武大郎的真相。何九叔暗中保存了武大郎的骨殖作为证据,郓哥则目睹了王婆设计、西门庆踢伤武大的经过。
2. 公堂鸣冤失败
武松携人证物证到县衙告状,但西门庆早已贿赂官府,县令以“证据不足”搪塞。武松看透官府*,决意亲手复仇。
3. 灵堂逼供
武松设下酒席,强邀街坊邻居作证,当众逼问潘金莲和王婆。他手握,以武力威慑,迫使潘金莲和王婆招供罪行,并令众人录下口供画押。
4. 手刃仇人
5. 自首明志
复仇后,武松押着王婆,带着两颗人头到县衙自首,坦然接受法律制裁。百姓感其义烈,官府亦迫于舆论压力,最终将武松刺配孟州,王婆则被判凌迟。
1. 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
武松的复仇过程酣畅淋漓,展现了对传统(为兄复仇)的坚守,也讽刺了官府的无能。这种“以暴制暴”的正义,是《水浒传》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2. 细节刻画入微
施耐庵通过动作描写(如“剜心肝”“割头”)和语言威慑(武松逼供时的凌厉言辞),强化了武松的刚烈性格,场景极具戏剧张力。
3. 社会批判性
西门庆贿赂官府、王婆贪财纵恶的描写,揭露了市井社会的腐化,暗示底层百姓只能依靠个人武力寻求公正的无奈。
这一回是武松人物形象的重要转折点,从恪守法律的都头转变为反抗体制的豪杰,为后续“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情节埋下伏笔。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