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爱情》这部经典年代剧中,少年江亚菲的灵动与倔强如同一颗破土而出的竹笋,而赋予这株“小竹子”鲜活生命力的,正是童星黄诗佳。这位2003年出生于上海的灵气少女,用极具层次感的表演将角色的叛逆与细腻揉合成荧幕上一抹亮色,让观众在二十年后的短视频平台上仍为她演绎的“怼人金句”津津乐道。
黄诗佳的演艺之路始于四岁时的广告拍摄,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早早被镜头捕捉。不同于许多童星的偶然入行,她六岁便考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接受系统训练,在《孽债2》《回家的诱惑》等剧中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孩童形象。这种扎实的积累为她在《父母爱情》中处理复杂情感戏打下基础——当13岁的她要演绎海岛少女既渴望父爱又抗拒管教的矛盾心理时,那些年积累的表演经验如同细密针脚,将角色缝制成真实可触的“旧时光衣裳”。
面对孔笙导演对少年江亚菲“带刺的玫瑰花”的定位,黄诗佳创造性地在台词间隙加入微表情设计。当与父亲争执时,她刻意放慢眨眼频率凸显倔强;与妹妹相处时又突然切换成狡黠的挑眉,这种“收放自如”的表演让角色跳脱出剧本的平面设定。剧组花絮中记录着有趣细节:她主动建议在偷吃桃酥的戏份里加入舔手指动作,这个生活化的设计后来成为观众记忆点,让“熊孩子”形象变得可爱而非可厌。
与成年版江亚菲扮演者张龄心形成奇妙呼应,黄诗佳特意观摩了对方在《琅琊榜》中的表演片段。两代演员不约而同地在角色身上保留“抬下巴说话”的标志性动作,这种隔空传承使人物成长线浑然一体。更难得的是,她精准把握住90年代青少年的时代特质——在演绎顶撞长辈的戏份时,她的眼神里既有新时代的张扬,又藏着对传统礼教的怯意,这种微妙的平衡令老观众看到自己青春的影子,让年轻观众触摸到岁月的质感。
拍完《父母爱情》后,黄诗佳选择暂别荧幕专注学业,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这个决定印证了她对表演的清醒认知:在《春天后母心》等早期作品中积累的哭戏技巧固然珍贵,但只有经过专业淬炼才能走得更远。如今她在话剧《雷雨》中挑战四凤角色时,台词功力已褪去童星的稚嫩,当年那个在海岛撒欢的“小江亚菲”,正在舞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江亚菲怼人合集”时会心一笑时,或许该感谢那个在镜头前较真的少女。黄诗佳用超越年龄的表演悟性,将特定年代的少女成长史演绎成跨越代际的情感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不仅是角色的扮演者,更是时代记忆的年轻诠释者——正如她接受采访时所说:“好的角色就像贝壳,演员要做的不是展示贝壳多漂亮,而是让观众听见大海的声音。”这份对表演的敬畏之心,或许正是她能将少年江亚菲永远留在观众心里的真正秘诀。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