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领土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这些争议源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多重因素,并多次引发两国间的冲突:

1. 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
争议核心:印巴分治(1947年)后,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未决。当地统治者(印度*)选择加入印度,但占多数的民众倾向巴基斯坦,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8)。
现状:
印度控制区:称“查谟和克什米尔联邦直辖区”(2019年印度取消其自治地位后设立)。
巴基斯坦控制区:称“阿扎德克什米尔”(Azad Kashmir)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
实际控制线(LoC):双方以军事分界线划控,但仍频繁发生交火。
国际态度:联合国曾呼吁公投决定归属,但未实施。
2. 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
争议背景:位于克什米尔东部,海拔约6,000米,是世界最高军事对峙区。1984年印度发起“梅夫道行动”抢占战略要地,双方长期驻军。
现状:印度控制大部分冰川,巴基斯坦控制西部山口。极端环境导致大量非战斗伤亡。
谈判进展:多次协商未果,2012年雪崩后双方关系一度缓和。
3. 锡尔克里克(Sir Creek)
争议焦点: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与巴基斯坦信德省交界的潮汐沼泽地带,涉及约96公里长的边界划分及潜在海洋资源(石油、天然气)。
争议点:印度主张按“等距线”划分,巴基斯坦坚持1908年英国地图标记的“东岸线”。
影响:边界模糊导致渔民误捕事件频发,加剧紧张。
4. 次要争议地区
卡吉尔(Kargil):1999年爆吉尔冲突,巴基斯坦武装分子渗透印控区,引发短暂战争。
阿克赛钦(Aksai Chin):实际由中国控制,但印度声称*,涉及中印边界争议,巴基斯坦在1963年将部分克什米尔领土(喀喇昆仑走廊)移交中国,印度强烈反对。
争议根源
殖民遗产:英国撤出南亚时仓促划分的“拉德克利夫线”遗留隐患。
民族与宗教:克什米尔的与印度教人口矛盾。
地缘战略:控制水源(印度河上游)、战略要地及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对峙。
国际影响
核威慑:双方均为拥核国家,冲突升级风险高。
区域稳定:争议阻碍南亚经济合作(如印度拒绝加入“一带一路”)。
中国角色:中巴经济走廊(CPEC)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印度强烈反对。
印巴争议本质是历史遗留问题与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解决难度极大,需长期外交努力与互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