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边界(Radcliffe Line)
划分背景:1947年印巴分治时,由英国律师西里尔·拉德克利夫(Cyril Radcliffe)划定的边界线,称为“拉德克利夫线”,全长约3,323公里。
地形特征:
旁遮普平原:边界穿过肥沃的旁遮普地区,这里以农田和平原地形为主,部分区域以运河或灌溉渠道为界。
塔尔沙漠(Thar Desert):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与巴基斯坦信德省之间,边界穿越这片干旱的沙漠地带。
2. 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Line of Control, LoC)
争议地区:克什米尔是两国争议的核心区域,自1947年以来冲突不断。1972年《西姆拉协议》划定了约740公里的实际控制线(LoC),将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
地形特点:该区域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崎岖山地和高海拔地形为主,例如锡亚琴冰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军事对峙区之一)。
3. 人为分隔设施
边境围栏:印度在旁遮普等地区修建了带有电网和探照灯的隔离墙,以防止渗透和非法越境。
瓦格赫口岸(Wagah):位于旁遮普平原的著名边境哨所,每日举行降旗仪式,象征两国紧张关系中的仪式化对峙。
4. 文化与政治分隔
尽管地理上相邻,两国因历史、宗教(印度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以教为主)和领土争端(如克什米尔)长期对立,形成深层次的政治和文化隔阂。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既有自然地理的分隔(如沙漠、平原、山脉),也有复杂的人为边界设施和政治分界线。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两国之间的物理与象征性屏障,反映了南亚次大陆上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