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与分治遗留问题
英国殖民遗产:1947年英国结束殖民统治时,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以印度教为主)和巴基斯坦(以教为主)。分治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宗教暴力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埋下仇恨的种子。
领土划分争议:分治时未明确归属的土邦(如克什米尔、朱纳格德等)成为争议焦点,尤其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核心矛盾。
2. 克什米尔*争端
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中印边境,战略地位重要,且拥有水源(印度河上游)。
*争议:1947年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联合国决议要求公投决定归属,但未实施。目前印度控制约45%区域,巴基斯坦控制35%,其余由中国实际控制(阿克赛钦)。
持续冲突:双方在克什米尔多次交火,当地武装组织和恐怖袭击加剧紧张,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巴方否认。
3. 宗教与民族对立
印度教与教分歧:分治基于宗教划分,但两国仍存在宗教少数群体(如印度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歧视和暴力事件频发。
民族主义与身份认同:印度推行“印度教特性”(Hindutva)政策,强化印度教主体地位;巴基斯坦以教立国,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对立。
4. 水资源争夺
印度河水资源分配:印度河及其支流流经两国,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规定分配规则,但印度在上游修建水坝(如巴格拉大坝)引发巴方担忧水资源被切断,成为潜在冲突点。
5. 政治与军事对抗
三次印巴战争: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战争,1971年战争导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视此为重大屈辱。
竞赛:1998年两国先后进行核试验,成为拥核国家,冲突升级风险加剧。
军事对峙: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遇袭后,印度空袭巴境内目标,双方濒临战争边缘。
6. 跨境恐怖主义与安全问题
恐怖组织问题:印度指责巴方支持针对印度的武装组织(如“军”“军”),2008年孟买恐袭等事件激化矛盾。
巴方反指控:巴基斯坦指责印度支持俾路支分离势力,并在阿富汗等国对巴进行“代理人战争”。
7. 国际势力介入
大国博弈:冷战期间,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印度则靠拢苏联;近年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升温,巴基斯坦转向中国,中巴经济走廊引发印度不满。
中国角色:中巴紧密合作(如瓜达尔港、军事合作)被印度视为威胁,中印边境争端也使印巴矛盾复杂化。
8. 缺乏互信与合作机制
经济联系薄弱:双边贸易额极低(不足全球贸易的0.5%),签证限制严格,民间交流有限。
外交僵局: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立场强硬,缺乏有效对话渠道,即使签署协议(如《西姆拉协定》)也常被违反。
现状与挑战
尽管两国曾尝试缓和(如2003年停火协议、2015年莫迪突访巴基斯坦),但根本矛盾未解。2019年印度取消查谟-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后,关系再度恶化。未来克什米尔问题、宗教民族主义抬头、核威慑下的代理人冲突仍是主要风险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