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爱情》中,那个倔强伶俐、敢爱敢恨的江亚菲,如同一颗钉子般扎进观众心里。她的爱情故事被演员张龄心演绎得鲜活立体——从少女时期对王海洋懵懂的暗恋,到中年时与王政委现实而温暖的结合,张龄心用层次分明的表演,让这个角色的情感脉络像老茶般越品越醇。
张龄心接到剧本时,仿佛看见镜中另一个自己。江亚菲骨子里的叛逆与她年轻时如出一辙:1981年出生的她,曾因执意报考北电与家人冷战。拍摄时,她常把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揣在戏服口袋,那些黑白影像里不服输的眼神,与角色面对海岛生活的倔强完美重叠。导演孔笙在片场感慨:“她不是在演亚菲,是把自己二十年的生命切片装进了角色里。”
处理少女时期的情感时,张龄心发明了“呼吸控制法”。当镜头对准她偷瞄王海洋的侧脸时,她会刻意屏住呼吸三秒,让鼻尖泛起微红。与孟天柱相亲那场戏,她设计用茶缸边缘在桌面画圈,机械重复的动作下,指节发白却不自知。这些教科书级的细节,让观众看见爱情在时代框架下挣扎的涟漪。
面对中年江亚菲的婚姻选择,张龄心在剧组食堂观察了半个月炊事班夫妻。她发现海岛主妇说话时会不自觉地搓围裙角,这个动作被巧妙移植到与王政委的对手戏中。当角色说出“咱俩就像咸鱼配稀饭,看着不搭,吃着管饱”,她嘴角微微下撇的苦笑,道尽中年爱情的务实与温暖。
张龄心为角色编创了独特的肢体语言体系。面对安杰时总歪着脖子说话,暴露母女间的隐形角力;与江德福对戏时会突然踮脚,展现女儿特有的娇憨。最绝的是海岛送别戏,她将原本设计的拥抱改为用拳头捶打对方胸口三下,每下间隔逐渐拉长,把军人家庭特有的克制爱意捶进了观众心里。
在处理特殊年代的情感表达时,张龄心借鉴了水墨画的留白技法。王海洋离开海岛时,她坚持删掉剧本中的哭戏,改为站在礁石上哼《红莓花儿开》,海风把走调的音符吹得七零八落。这种“未完成”的表演,恰如其分地保留了那个年代爱情特有的含蓄美,成就了全剧最令人揪心的镜头之一。
张龄心与江亚菲的相遇,像是两股不同时代的泉水在山涧交汇。她用专业演员的匠心和女儿家的细腻,在军装与围裙之间织就了真实可触的情感网络。当观众为江亚菲的爱情唏嘘或微笑时,实际上是在触摸一个演员对角色最的献祭——那些藏在眼波流转里的时代密码,那些压在箱底未曾寄出的情书,都在张龄心的演绎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经典角色的魔力:演员成就角色,角色也反过来完整了演员的艺术人生。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