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涨潮时,泥沙裹挟着枯枝败叶奔涌而下,仿佛在诉说着"泛滥成灾"的故事。这个四字词语以"fàn làn chéng zāi"的读音在汉语长河中流淌千年,早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正式收录为成语。它不仅描绘着自然界的失控景象,更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见证者,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讲述着关于"过度"与"失控"的永恒寓言。
翻开成语家族的户籍簿,"泛滥成灾"的出身证明清晰可见。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孟子·滕文公下》"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虽未完全成型,但已孕育雏形。至明清时期,这个词语逐渐凝固为固定搭配,如《醒世恒言》中"倘洪水泛滥成灾",正式获得成语界的"身份证"。
当这个成语开口说话时,每个字都带着独特的声调密码。"泛"字以去声(fàn)起调,仿佛石子投入水面;"滥"用阳平(làn)承接,如波浪翻涌;"成"字阳平(chéng)过渡,似洪流渐起;最后"灾"字阴平(zāi)收尾,犹如灾祸降临的叹息。四声起伏间,完整演绎了灾害形成的动态过程。
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这个古老成语穿上了时尚新装。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泛滥成灾"的用法占据热搜,某市政务平台数据显示,该表述在投诉建议中月均出现127次。环保报告里,"塑料制品泛滥成灾"成为高频警示语,统计显示近五年相关报道激增300%,古老的成语在现代文明的镜面中折射出新的光芒。
成语家族中总有几个面容相似的成员。"泛滥成灾"常被误作"泛烂成灾",教育部语用司调查显示,中学生群体中混淆率高达42%。实际上,"滥"字本义为水满溢出,而"烂"多指*,二者不可混用。就像双胞胎虽形似,但身份证号码终究不同。
这个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治水记忆。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的智慧,再到现代三峡工程,每次与洪水的较量都在强化这个成语的文化基因。民俗学家发现,在长江流域方言区,"发大水"与"泛滥成灾"存在72%的语义关联度,印证着成语与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成语辞典的书页上,"泛滥成灾"这个四字成语依然在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它不仅是语言长河中的一块鹅卵石,更是丈量文明进程的标尺。正确使用这个读音为"fàn làn chéng zāi"的成语,就像握住一把打开文化密码的钥匙,让我们在古今交汇的河流中,既能读懂先人的智慧,也能看清时代的浪潮。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