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并购浪潮中,奇瑞如同一名精心布局的棋手,通过多次资本运作拓展版图。若论其收购次数最多、投入最深的合作伙伴,非观致汽车莫属。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高端品牌,在2017年被奇瑞联合宝能集团正式纳入麾下,此后又经历多次股权调整,成为奇瑞技术转型与品牌升级的核心试验田。
奇瑞对观致的执着收购,源于其"向上突围"的战略焦虑。在2010年代初期,奇瑞凭借QQ等经济车型稳居销量榜前列,却始终困于低端市场泥潭。观致作为国内首个定位高端的自主品牌,其欧洲设计团队和国际化供应链恰好击中奇瑞痛点。通过三次股权增持,奇瑞将观致持股比例从25%提升至67%,如同嫁接一棵成熟果树,试图快速摘取高端市场的果实。
这场收购不仅是资本交易,更是技术基因的重组。观致团队开发的GQ3平台曾获德国红点设计奖,其底盘调校技术为奇瑞星途系列奠定基础。有趣的是,奇瑞将自家第三代ACTECO发动机反向植入观致车型,形成"技术对流"。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使观致成为奇瑞新能源技术的孵化器——2020年发布的@LIFE平台,正是脱胎于观致的电动化探索。
收购初期的观致犹如烫手山芋,年销量长期徘徊在万辆关口。奇瑞采取"休克疗法":剥离冗余资产,将芜湖工厂改造为"智能网联超级工厂",同时将观致LOGO悄然融入星途品牌设计语言。这种"借壳重生"的策略初见成效——2023年观致焕新上市的SUV车型,搭载奇瑞鲲鹏混动系统,首月订单突破5000辆,验证了高端品牌本土化改造的可能性。
在宝能系陷入危机时,奇瑞果断回购观致股权,暴露其资本运作的深谋远虑。不同于单纯财务投资,奇瑞将观致定位为"技术中转站":既规避自主品牌直接高端化的市场风险,又通过海外销售渠道(观致原有中东、南美网络)测试全球化产品。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布局,使奇瑞在新能源转型中保持战略弹性,2023年出口量逆势增长67%的背后,观致遗留的海外资产功不可没。
并购背后的生存哲学
五次股权变更、七年整合周期,奇瑞对观致的持续收购,折射出中国车企在产业变革期的典型生存策略:通过资本手段快速获取技术、品牌与渠道资源,同时保持战略试错的缓冲空间。这场看似频繁的"联姻",实则是自主品牌在高端化、电动化、全球化三重压力下的突围样本。当汽车产业步入淘汰赛阶段,奇瑞的收购逻辑提示着:存量竞争时代,资源整合能力或许比原始创新更重要。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