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是20世纪南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根源可以追溯至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矛盾。以下是分治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1. 殖民背景与宗教矛盾
英国“分而治之”政策: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巩固统治,刻意利用印度*与之间的差异,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制造对立,例如1905年分割孟加拉省,引发宗教群体间的紧张。
宗教人口结构:英属印度(含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约占人口的2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和东部(今孟加拉国)。许多领袖担心独立后印度*占多数的会忽视他们的权益。
2. 独立运动中的分歧
国大党与联盟的对立:
国大党(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张建立统一的、世俗的印度,认为宗教不应成为国家划分的依据。
联盟(由·阿里·真纳领导):逐渐主张为建立独立国家,提出“两个民族理论”,认为印度*和是不同民族,应各自建国。
1930-1940年代的冲突:随着印度独立运动的高涨,两党在权力分配、选区划分等问题上的矛盾加剧。1940年,联盟正式通过《拉合尔决议》,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
3. 分治的直接推动:蒙巴顿方案与1947年独立
二战后的英国退出: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无力维持殖民地统治,加速了印度独立的进程。
蒙巴顿方案(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分治方案,将英属印度按宗教多数划分为:
印度联邦:以印度*为主的地区。
巴基斯坦自治领:包括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以为主。
《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8月15日,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两个独立国家。
4. 分治的暴力与人口迁徙
拉德克利夫边界划分:由英国律师西里尔·拉德克利夫主持的边界委员会仓促划定印巴边界,导致旁遮普和孟加拉地区被分割,引发大规模混乱。
大规模迁徙与屠杀:约1000万至1500万人被迫跨过新边界迁移,印度*和锡克*逃向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宗教仇杀导致约50万至100万人死亡,旁遮普地区尤为惨烈。
长期遗留问题:克什米尔归属争议(印巴三次战争)、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以及持续至今的印巴敌对关系。
5. 分治的影响
政治格局:印度成为世俗共和国,巴基斯坦以教为国教。
人道危机:分治的暴力创伤成为南亚集体记忆的核心部分。
地缘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核竞赛、恐怖主义等问题持续影响地区稳定。
总结
印巴分治是殖民遗产、宗教认同与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两国独立结束了英国统治,但仓促的分治方案埋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其影响至今仍在南亚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