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高速收费站,小张熟练地接过通行卡,扫码器发出"嘀"的声响。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八年,就像路边行道树随着四季变换枝叶,看似静止却在悄然生长。这份被称作"铁饭碗"的工作,正随着时代车轮的转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7万公里的今天,每个收费岗亭都是庞大交通网的毛细血管。但随着ETC覆盖率突破68%,人工收费窗口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缩减。就像超市收银台逐渐被自助结账机取代,收费站也在经历智能化的阵痛。去年某省高速公路集团招聘公告显示,收费员岗位需求较五年前缩减了40%,这组数字在无声诉说着行业的变革轨迹。
岗亭里的空调永远定格在26度,玻璃外的车流永不停歇。这种特殊的稳定性像混凝土浇筑的收费站建筑,为从业者遮挡着外界的经济风雨。五险一金的全额缴纳、节假日三倍工资的保障,让很多像小张这样的员工在疫情期间依然能按时收到工资单。但玻璃窗上逐渐增多的电子显示屏,像沉默的预言者注视着这个岗位的未来。
交通运输部《智慧交通发展纲要》如同航海图,指引着行业转型方向。某沿海省份的高速公路公司,已经开始对35岁以下收费员进行无人机巡检操作培训。这让人想起二十年前打字员学习电脑操作的场景,岗位稳定性不再意味着终身不变,而是转化为适应变革的能力储备。就像高速公路每隔15年就要大修,职业发展的路基也需要定期加固。
在浙江某服务区,收费员小周通过公司内部竞聘成为新能源充电站管理员。她的转型案例像春日的蒲公英,飘散在各个高速集团的人事档案里。职业技能补贴政策让更多"小周们"开始学习应急救护、智能设备维护等新技能。这揭示着新时代的职业稳定法则:不是岗位本身坚如磐石,而是从业者要成为能扎根任何土壤的竹子。
当自动驾驶测试车首次通过人工收费车道时,收费员小李发现,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是机器难以替代的。就像暴雨天ETC识别失灵时,那双递出纸巾的手依然温暖。职业稳定性的内涵正从"岗位不变"转向"价值常在",只要道路延伸的方向还需要人性化服务,这份工作就永远有存在的意义。
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高速收费员的职业稳定性像一棵扎根在高速路旁的树。虽然枝干会因技术变革的季风摇晃,但只要深植服务本质的根系足够强壮,就能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独特的生命力。这份稳定不再是固守方寸岗亭的静止,而是随着中国交通事业共同成长的动态平衡。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