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漫过收费站顶棚的荧光灯,王慧第12次擦拭完雾蒙蒙的玻璃窗。此刻正逢春运高峰,窗外绵延的车龙吞吐着刺眼的刹车灯,在她被暖气烘得发红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份被戏称为"高速公路守门人"的工作,像一枚的两面:既承载着司乘人员归家的期待,也压着无数不为人知的酸涩故事。
收费亭不足三平米的方寸之地,是收费员们永恒的战场。他们像被嵌进高速公路的齿轮,必须精准咬合每个时间刻度:早班从凌晨五点开始切割晨雾,夜班目送最后一辆货车碾碎月光。节假日车流高峰期,连续12小时保持标准坐姿是基本修养,连去洗手间都要掐着秒表冲刺。某次暴雨导致电路故障,李建军在漆黑岗亭里坚持收费五小时,事后才发现制服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看似明亮的岗亭实则是个微型生态牢笼。冬夏两季空调必须全时运转,否则玻璃窗就会在司机呼出的白雾里变成毛玻璃。常年与汽车尾气耳鬓厮磨,许多收费员鼻腔里总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柴油味。体检报告上的数据最诚实:30岁以上员工普遍存在慢性咽炎,肺活量比同龄人低15%——这是岗亭空气过滤系统永远过滤不掉的代价。
每天面对上千张面孔,收费员练就了堪比AI的情绪管理术。新手张莉曾被醉酒司机砸在窗台的矿泉水瓶吓哭,如今却能微笑着化解ETC故障引发的暴怒。但那些积压在心底的委屈会像隐形墨水,在深夜值班时慢慢显影:被骂"机器人"时泛红的耳尖,被投诉"动作慢"时颤抖的指尖,都是活生生的人性在钢铁丛林里的倔强呼吸。
这个看似冰冷的岗位,也在编织着人间温情。去年大雪封路,赵师傅把岗亭的应急热水壶搬到室外,为滞留司机煮了38壶姜茶。新手妈妈刘姐的工位抽屉里,永远备着晕车药和创可贴——这是她用五年时间攒下的"岗亭急救箱"。当迷途老人颤巍巍递上写错地址的纸条时,收费员们瞬间切换成"人工导航",用对讲机接力编织回家的路标。
收费员的苦,是融在高速公路沥青里的盐粒,既维持着交通命脉的渗透压,又时常蛰痛现实。但那些深夜里递出的暖宝宝,暴雨中为抛锚车亮起的应急灯,春节时隔着玻璃窗交换的祝福手势,都在证明这份工作的温度。当我们摇下车窗递出通行卡时,或许该多看一眼玻璃后的那双眼睛——那里盛着的不仅是疲惫,更有一份让车轮上的中国平稳前行的坚守。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