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北部,有一座依偎在黄海之滨的县城——滨海。它如同一条温润的玉带,串联起苏北平原的沃土与黄海翻涌的浪花,用盐碱地孕育出的坚韧与海洋馈赠的丰饶,谱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这座人口超百万的县城,不仅是盐城面向海洋发展的"北大门",更是江苏沿海经济带中一颗充满活力的新星。
翻开江苏省地图,滨海县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铺展在盐城最北端。北与响水县接壤,西与阜宁县比邻,东南方向则与射阳县共享海岸线。县域内分布着通榆河、中山河等13条骨干河道,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滋养着这片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苏北地区向黄海延伸的重要枢纽,沿海高速、青盐铁路穿境而过,让这个曾经的"沿海末梢"蜕变为开放前沿。
两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潮起潮落的滩涂。随着黄河改道带来的泥沙沉积,成陆过程持续了近八百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这片新生的土地被命名为"阜宁县东乡",直到1949年才正式建县。如今在月堤古遗址中,依然能触摸到宋元时期先民煮海为盐的智慧。那些散落在田间的水车遗址,诉说着近代张謇在此兴修水利、开垦棉田的拓荒传奇。
晨光中,沿海风电场的叶片划破朝霞,现代产业园的流水线奏响生产序曲。滨海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县向工业新城的蜕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新能源、新材料企业,20万吨级深水港码头吞吐着国际货轮。昔日的盐田上,光伏板阵列与海水养殖池交相辉映,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经济模式,每亩滩涂的年产值突破万元。
每年春秋两季,20万只候鸟在滨海湿地驻足。这片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拥有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种群。退渔还湿工程造就的万亩苇荡中,丹顶鹤优雅踱步,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筑巢。沿海防护林带犹如绿色长城,将曾经肆虐的盐碱风暴锁在泥土之下,森林覆盖率从建县时的0.3%提升至31.6%。
夜幕降临时,乡村戏台上水袖翻飞,国家级非遗"滨海淮剧"的唱腔在星空下回荡。这个走出过18位梅花奖得主的戏曲之乡,至今保留着田间地头搭台唱戏的传统。农民画师用艳丽的色彩在宣纸上描绘渔获满仓,柳编匠人让芦苇在指尖跳成艺术品。正月十五的"送麒麟"民俗,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化作欢快的锣鼓,代代相传。
站在通榆河畔远眺,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盐渍土里长出的冬枣林果实累累,滩涂上崛起的新能源矩阵输送清洁电力,高铁站前川流的人群带着海鲜礼盒奔赴四方。滨海用它的故事证明:当大海遇见土地,咸涩的浪花也能浇灌出甜美的未来。这座江苏沿海的活力之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蓝色传奇。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