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吉利,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民营车企起步,如今已化身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品牌收藏家”。自2010年起,它先后将沃尔沃(Volvo)、宝腾(Proton)与路特斯(Lotus)收入囊中,并入股戴姆勒(奔驰母公司)与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它还跨界收购了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EVC)和太力(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构建了一张横跨燃油车、新能源、豪华跑车甚至未来科技的庞大品牌网络。这些收购不仅是资本的扩张,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市场与野心的“拼图游戏”。
吉利的收购史像一盘精心设计的棋局。2010年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是其“出海”第一步。彼时,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与品牌价值深陷财务泥潭,吉利以“放虎归山”策略保留其独立运营权,既赢得信任,也解锁了欧洲市场。2017年,吉利以1.7亿英镑收购宝腾49.9%股份及路特斯51%股权,借宝腾打入东南亚市场,同时将路特斯这一“沉睡的跑车贵族”唤醒。每一步收购都精准踩中区域市场空白,形成“东方造车,西方技术,全球渠道”的三角布局。
收购不仅是买品牌,更是买技术“入场券”。沃尔沃的SPA平台和Drive-E发动机技术,直接推动了吉利CMA架构的诞生,领克(Lynk & Co)系列便脱胎于此;路特斯的轻量化底盘与空气动力学专利,则被注入极氪(Zeekr)电动车,使其操控性能对标保时捷。吉利甚至通过入股戴姆勒(持股9.69%),联合研发下一代混动系统,将奔驰的豪华车经验转化为自身高端化“弹药库”。
宝腾和伦敦电动车公司(LEVC)是吉利全球化落地的关键支点。在马来西亚,宝腾凭借本土化生产,连续三年稳坐销量前三,成为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而LEVC的黑色出租车早已驰骋伦敦街头,借助其新能源技术,吉利得以在欧洲推广“出行服务+电动化”模式。这两块“跳板”让吉利避开了与大众、丰田在主流市场的正面交锋,转而以差异化路径渗透海外。
吉利的品牌帝国呈现出清晰的层级结构:底层是吉利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中高端由领克、极氪承接;顶端则是沃尔沃、路特斯与阿斯顿·马丁(持股17%),分别代表北欧豪华、英伦跑车与超跑基因。这种“金字塔”结构既保证了规模化盈利,又通过高端品牌提升溢价能力——如同用沃尔沃的安全口碑为整个集团“镀金”,再用路特斯的赛道血统吸引年轻新贵。
吉利的胃口不止于地面。2017年收购美国太力飞行汽车,押注城市空中出行;旗下沃飞长空已发布量产飞行器。而在新能源领域,通过入股戴姆勒、雷诺韩国,布局氢燃料电池与换电技术。这些动作揭示了一个更大蓝图:从传统造车转向“立体交通服务商”,覆盖陆地驾驶、空中短途出行及智慧城市生态。用李书福的话说,“吉利要做的不是车企,而是移动科技公司”。
从收购沃尔沃的惊险一跃,到构建横跨海陆空的品牌帝国,吉利用13年证明:收购的本质是资源的“化学反应”。每一次出手,既填补技术短板,又打开市场缺口,最终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但的另一面是,如何让多品牌协同而非内耗,如何消化不同文化与管理模式的冲突,仍是吉利的长期考题。毕竟,真正的“收藏家”不仅要会“买”,更要懂“养”。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