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部绵延的海岸线上,一座县城如明珠般镶嵌于黄海之畔。它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名为滨海县,既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南北的黄金走廊。这里既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又激荡着现代产业发展的浪潮,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谱写着独特的故事。
翻开中国地图,北纬34°、东经120°的交汇处,滨海县正以舒展的姿态卧于黄海西岸。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沿海县份,它北接响水,南邻射阳,西靠阜宁,陆地面积达1880平方公里,海域管辖范围更延伸至黄海深处。连盐铁路、沈海高速如动脉般贯穿全境,距盐城机场仅40分钟车程的区位优势,让这颗"黄海明珠"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熠熠生辉。
两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潮起潮落的滩涂。北宋范仲淹修筑"范公堤"的壮举,拉开了滨海成陆拓荒的序幕。明清时期"煮海为盐"的盛况,在今天的滨海港仍能找到斑驳的盐廪遗址。1917年张謇在此创办的华成盐垦公司,将现代农垦理念注入这片土地,至今田间阡陌仍保持着当年"条田化"的规划肌理,每一道沟渠都诉说着拓荒者的智慧。
海风掠过成排转动的白色风机,光伏板在盐碱地上泛着粼粼波光。作为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全国首个"风光渔"一体化示范基地,滨海县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30万吨级深水大港吞吐着来自五大洲的货轮,沿海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盐土农业培育的"滨鲜四海"品牌农产品远销海外。这片土地正用科技魔法,将咸涩的海风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能。
在滨海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能听见悠扬的淮剧唱腔与铿锵的麒麟锣鼓交相呼应。这里不仅是"中国楹联之乡",更保存着柳编、木雕、虎头鞋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节的"赶海节"上,渔民们用流传百年的《祭海号子》向大海致敬,非遗传承人手指翻飞间,芦苇在掌心化作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这些文化基因,如同海盐般渗透在滨海人的血脉之中。
当丹顶鹤掠过万亩芦苇荡,麋鹿群在海岸林带悠闲漫步,滨海湿地展现出惊人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月亮湾景区每年迎来200余种、超百万只候鸟。退渔还湿工程造就的"海上森林",让曾经的盐碱荒滩蜕变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证的生态修复典范,潮汐在这里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站在滨海港10万吨级码头上眺望,海天相接处正升起新的希望。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金光纤维素纤维项目即将投产,中石油LNG接收站扩建工程如火如荼,高铁新城规划已跃然纸上。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正以"面朝大海"的胸襟拥抱RCEP机遇,用蓝色经济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滨海篇章。
从范公堤上的第一锹土,到如今黄海之滨的产业高地,滨海县用两千年时光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它不仅是江苏省盐城市下辖的行政区域,更是中国沿海开发战略的微观缩影。这里的地理坐标承载着历史记忆,经济脉动呼应着时代节拍,文化基因延续着文明薪火。当我们在地图上标注这个位于北纬34°的滨海小城时,实际上是在解读一部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进化史诗——在这片不断生长的土地上,每一粒盐晶都折射着奋斗的光芒,每一声海涛都激荡着未来的回响。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