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燎疳节(西北地区)
时间:主要流行于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地区,正月二十三夜晚举行。
习俗:
点燃篝火,将秸秆、蒿草堆成“疳堆”,焚烧以驱除“疳病”(象征疾病、晦气)。
人们从火堆上跳过,寓意祛除灾厄,祈求新年健康平安。
火熄灭后,用木棍敲打火星,称为“打疳”,火星飞溅象征麦粒,预示丰收。
文化内涵:融合了火崇拜与驱邪纳吉的古老传统,标志着春节的正式结束。
2. 补天节(陕西关中)
传说:纪念女娲补天,部分地区在正月二十(或二十三)祭祀。
习俗:烙薄饼抛向屋顶或水井,象征“补天穿”,祈求风调雨顺。
3. 祭灶、送神(部分地区)
习俗:少数地区在正月二十三送走春节迎来的神灵,打扫庭院,焚烧松枝,结束年节活动。
4. 禁忌与祈福
禁忌:部分地区忌讳争吵、打破器物,以免影响新年运势。
饮食:西北地区常吃“搅团”(面食),象征团圆;燎疳后食烤馍,寓意祛病。
5. 其他地区习俗
山东:部分农村“过小年”,祭拜祖先,放鞭炮。
东北:有“赶穷鬼”习俗,清扫房屋,弃旧物。
现代演变
随着城市化,许多习俗逐渐简化,但在农村仍保留传统仪式,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民众对健康、丰收的朴素祈愿,以及通过仪式辞旧迎新的文化心理。若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地区具体风俗,可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