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车辆驶入高速公路,总能看到身着制服的收费员在岗亭里忙碌。这些横跨道路的收费站,像是沉默的"守门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究竟属于谁。简单来说,我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站确实由国有企业运营管理,但这个"国企身份"背后,藏着更复杂的政企协作图谱。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采取"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主要投资方多为省级交通投资集团。这些省级交投集团通常是国有独资企业,例如山东高速集团、浙江交投集团等。截至2022年底,全国约95%的高速公路资产由国有企业持有,这决定了收费站的"出生证"上必然盖着国企的印章。
虽然收费站日常运营由企业负责,但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握着"方向盘"。收费标准需要报省级批准,收费年限受《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约束。这种模式下,国企像专业的"驾驶员",而部门则掌握着"交通规则",共同维护着公路运营的秩序。
建设资金的"输血"方式已从单一财政拨款演变为多元组合。除了国企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近年还涌现出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例如京雄高速河北段就采用这种模式,但即便引入社会资本,项目公司仍由国企控股,确保公共服务属性不偏移。
收费站的"收费权"如同被两道锁链束缚。法律层面上,《公路法》明确收费公路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行政监管上,审计署定期对收费公路进行专项审计。2021年某省交投集团就因超期收费被责令整改,显示监管体系始终在线。
在普遍规律中也有特例。深圳部分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因采用BOT模式由港资企业建设运营,其收费站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但这类项目在到期后基本都会回归国有,像广深高速就在2022年运营期满后移交管理。
透过这些纵横交错的"身份密码",我们看到高速公路收费站本质上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能。国企的主导地位既保证了国家战略的实施,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了效率。随着"交通强国"战略推进,这种政企协作模式仍在持续进化,既要确保公路网的公益性,又要探索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毕竟,每个收费站不仅是资金流动的闸口,更是连接民生与发展的经济纽带。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