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费站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屏障,我们的工作台变成了特殊的"战场"。全年累计核查健康码超800万人次,日均消毒通行卡2.3万张,防护服里的汗水浸透了春秋冬夏。1月23日凌晨3点,某省界收费站紧急设立防疫检测点,30名收费员主动请缨组建突击队,在零下10度的寒风中连续值守72小时,为防疫物资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56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收费员群体对"生命通道守护者"这个新身份的无声诠释。
ETC普及率达到82%的行业变革中,我们经历了从"收钱找零"到"智慧运维"的蜕变。全年参与虚拟收费系统培训48场,人均掌握3种电子支付异常处理方案。当某次系统升级导致ETC车道识别率骤降时,收费班长王莉带领团队在2小时内人工核对车辆信息127辆,同步调试设备参数,最终将通行效率恢复至98%。现在的收费员,既能精准操作毫米波雷达数据校准,也能熟练处理移动支付终端故障,真正成为智慧交通的"多面手"。
在无接触服务成为主流的特殊时期,我们创造了"隔窗不隔心"的温情服务模式。开发"车窗高度调节指引手势",让司乘在1.5米外清晰接收信息;设计"防疫物资暖心包",累计发放3.2万份;建立"方言服务指南",覆盖全国18种主要方言。记得8月暴雨夜,收费员张伟发现滞留孕妇后,用反光锥搭建临时避雨区,协调路政车辆护送就医。这些闪耀在收费窗口的微光,让冷冰冰的通行过程变成了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面对全年37次极端天气和215起突发事故,我们练就了"三分钟应急响应"的硬核本领。在台风"黑格比"过境时,杭州湾跨海大桥收费站全员化身"人肉路标",用强光手电引导200余辆误入危险区域的车辆安全撤离。针对危化品车辆事故,创新"三级防护处置流程",成功处理12起泄漏事故,实现零伤亡记录。这些实战经验,让收费亭变成了高速公路的"安全前哨站"。
当"碳达峰"成为国家战略,我们把收费站变成了节能减排的试验田。改造36个收费站的照明系统,年节电达42万度;推广电子发票后,节约热敏纸长度可绕地球1.2圈;研发"车道智能启停系统",使设备待机能耗下降65%。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如同千万颗螺丝钉共同转动,推动着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
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我们构建了"云上+线下"的新型团队模式。开发"收费业务模拟训练系统",实现技能培训全天候覆盖;创建"心理疏导直播间",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48场专题讲座;组织"云上技能比武",吸引全国2.3万名收费员在线切磋。这些创新举措,让分散在各个站点的收费员们,始终保持着"形散神不散"的团队凝聚力。
站在2020年的岁末回望,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个群体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仅是收费机器操作者,更是智慧交通的践行者、民生服务的传递者、平安道路的守护者。当电子不停车收费逐渐成为主流,收费窗口承载的将不仅是通行费的结算,更是一个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一群平凡劳动者在时代浪潮中写就的非凡篇章。未来的收费站,必将继续承载这份坚守与创新,在车轮滚滚中谱写新的交通文明。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