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东北部的黄海之滨,坐落着一座以"海"为名的县城。它像一颗镶嵌在盐城衣襟上的明珠,既承载着苏北平原的农耕底蕴,又浸润着黄海潮汐的澎湃气息——这里就是盐城市下辖的滨海县。作为盐城"一城五区"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这座建县不足八十载的年轻城市,正在用独特的地理基因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滨海县正如其名,与海洋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县域东侧115.5公里的海岸线,像母亲温柔的手臂环抱着黄海,形成了中国东部沿海罕见的淤长型滩涂。这里既是太平洋西岸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又是长三角城市群向海洋延伸的跳板。站在月亮湾眺望,滩涂与海天的交界处,盐城市打造的"沿海经济带"正如朝阳般冉冉升起。
1941年抗日烽火中,这片土地以"滨海"之名正式建县,红色基因深深烙入城市血脉。昔日的宋公堤仍在诉说着军民同心筑堤抗海潮的壮举,今天的烈士陵园里,六塘河畔的芦苇依然在传唱着抗战歌谣。每块青砖黛瓦都铭记着从革命老区向现代新城蜕变的足迹,让这座年轻县城始终保持着奋进者的姿态。
面对曾经"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滨海人创造性地将劣势转化为特色。这里不仅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更培育出"滨鲜四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随着国电投、上海电气等重大项目落地,昔日的晒盐场正变身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盐田里生长出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正为长三角输送着绿色动能。
当暮色笼罩通榆运河,滨海的街头巷尾便会飘起婉转的淮剧唱腔。作为国家级非遗"滨海淮调"的发源地,这里的文化血脉里流淌着南北交融的独特韵律。面塑艺人指尖翻飞出的《八仙过海》,农民画里明艳的海洋元素,都在诉说着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深情对话。每年端午的"海上龙舟赛",更是把农耕文明的仪式感带向蔚蓝远方。
随着盐青高铁在滨海港站划出优美弧线,这座县城已悄然跃入"上海两小时经济圈"。深水良港的龙门吊与高铁的银色长龙相映成趣,编织出"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从滩涂上起步的滨海港,正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姿态,迎接着全球货轮,让"苏北粮仓"的物产沿着新亚欧大陆桥走向世界餐桌。
潮起潮落间,滨海县始终以进取者的姿态在盐城版图上绽放异彩。这座兼具农耕文明厚重与海洋文明活力的县城,不仅用盐与风谱写着自己的成长诗篇,更作为盐城向海发展的重要支点,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奏响时代的澎湃乐章。读懂滨海,便是读懂了一座县城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破浪前行的智慧与勇气。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