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理版图的东南一隅,有座被戏称为"三面受困却独留南天"的城市,就像被东、西、北三兄弟团团围住的孩子,唯有南边的衣襟随风舒展。这个以"难通"反转为名的南通,用四百年江海门户的智慧,在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谱写着"通江达海"的传奇。
南通像枚精巧的玉坠,悬垂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惊涛,西枕扬子江浪,北靠盐阜平原,三面都被自然之力设下屏障。但正是这种看似困顿的地理格局,造就了"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战略地位。万里长江在此分汊入海,形成中国唯一同时拥有深水岸线、平原腹地与出海口的黄金三角。
1895年,当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唐闸创办大生纱厂时,这个被水道包围的"沙洲孤岛"开始蜕变。他巧妙利用三面环水的天然屏障建设纺织工业区,又在南边未封口处开辟通州天生港,让棉纱经长江直抵上海。这种"困中求通"的智慧,使南通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至今保留着亚洲最早的城市规划范例。
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那刻,长江天堑化作通途。这座当时世界最长的斜拉桥,不仅将南通纳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更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随后陆续建成的沪苏通、崇启等5座跨江通道,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奏响"北上海"的发展乐章。曾经的交通末梢,如今成为承南启北的枢纽节点。
站在狼山港10万吨级码头上,可见龙门吊如同钢铁巨人舒展臂膀。南通港2022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运输增幅连续七年领跑长三角。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集聚着全国1/8的风电装备产能,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大国重器"从此驶向深蓝。从"靠江吃江"到"向海图强",蓝色经济正改写城市基因。
【尾声】
当晨雾在濠河上渐渐散去,这座江海之城展现出清晰的面容:三面围合不是桎梏,而是守护发展的天然屏障;向南敞开不是退路,而是拥抱世界的胸怀。从张謇的实业救国到如今的向海经济,南通用四百年的实践诠释着"通则达,达则兼济天下"的东方智慧。这座永远面朝大海的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走廊的交汇点上,续写新的通途传奇。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