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涉及历史、领土、宗教、国家安全等多重复杂因素。尽管两国曾尝试通过外交途径缓和矛盾,但根本分歧和周期性冲突使双方始终难以建立互信。以下是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点和背景分析:

1. 历史根源:印巴分治(1947年)
分治创伤: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按宗教(印度教与教)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东巴后独立为孟加拉国)。分治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和暴力冲突,约100万至200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仇恨的种子由此埋下。
领土争议:分治方案中,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未明确,成为两国争夺的核心问题。
2. 克什米尔问题:核心领土争端
三次印巴战争(1947、1965、1971年)均与克什米尔直接相关。目前该地区由印巴分治(印度控制约55%,巴基斯坦控制约30%,中国控制部分领土),但双方均宣称拥有全部*。
持续冲突: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克什米尔的武装分离势力,巴基斯坦则指控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实施高压统治。2019年印度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3. 宗教与民族主义对立
宗教矛盾:印度以印度教为主体,巴基斯坦以教立国,两国国内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常通过煽动对立获取支持。例如,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巴基斯坦视为“威胁”,而巴基斯坦部分势力则宣扬“反印度”叙事。
民族主义政治:两国的民族主义政党(如印度人民党)常通过强硬对巴政策凝聚国内支持,导致外交僵局。
4. 跨境恐怖主义与安全威胁
恐怖袭击与指控:印度多次指责巴基斯坦庇护针对印度的恐怖组织(如“军”“军”),例如2008年孟买恐袭(166人死亡)和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40名印度士兵死亡)。巴基斯坦则否认官方支持恐怖主义,反指印度在巴境内制造分裂活动。
核威慑风险:两国均为拥核国家,且未签署《不扩散条约》,局部冲突存在升级为核危机的风险。
5. 地缘政治博弈
国际阵营影响: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紧密战略合作(如中巴经济走廊),而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组成“四方安全对话”(QUAD),形成阵营化对抗。
水资源争端:印度在跨境河流(如印度河)上游修建水坝,引发巴基斯坦对水资源安全的担忧。
6. 民间情绪与社会对立
媒体与舆论:两国媒体常渲染对方威胁,强化民众负面认知。例如,印度电影和巴基斯坦电视剧中常出现对彼此的刻板印象。
有限的民间交流:签证限制和政治敏感问题阻碍了文化交流,但板球比赛等少数场合成为缓和情绪的契机。
7. 和平努力与短暂缓和
外交尝试:如《西姆拉协定》(1972年)、《拉合尔宣言》(1999年)等试图建立对话机制,但成果多被后续冲突抵消。
零星合作:在自然灾害救援、边境撤侨等事务上有过协作,但难以改变总体对抗态势。
仇恨与对抗的循环
尽管两国普通民众未必深陷仇恨,但历史包袱、安全困境和政治博弈使印巴关系长期处于“对抗为主、偶有缓和”的状态。克什米尔问题、跨境恐怖主义和水资源争端等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而民族主义政治和外部势力的介入进一步增加了和解难度。未来关系走向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关键议题上妥协,并建立可持续的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