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作频频,吉利控股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其每一次资本运作都牵动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关于"吉利收购捷豹"的传言却是一场美丽的误会——这家以"蛇吞象"闻名业界的浙江企业并未直接收购捷豹品牌,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精妙布局,在2018年以90亿美元购入戴姆勒集团9.69%股权,间接与拥有捷豹路虎的塔塔集团形成竞争关系。这场价值千亿的资本博弈背后,折射出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战略雄心。
捷豹路虎自2008年被印度塔塔集团以23亿美元收入囊中后,始终未被二次转手。吉利虽未直接收购捷豹,但其全球版图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歇。2010年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再到入股戴姆勒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吉利如同围棋高手般在全球棋盘上落子布局。这些动作虽未直接触及捷豹品牌,却在高端汽车市场形成了与捷豹路虎的正面竞争态势。
在戴姆勒股权收购案中,吉利展现出精明的财务智慧。通过二级市场分批建仓、离岸公司架构设计、股票期权组合等复杂金融工具,最终以低于市价10%的成本完成收购。这种"不寻求控股,只谋取话语权"的策略,既规避了德国的外资审查风险,又为后续技术合作埋下伏笔。据德意志银行测算,吉利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实际自有资金投入不*易总额的30%,堪称教科书式的杠杆收购案例。
入股戴姆勒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通过股权纽带,吉利得以共享奔驰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核心技术。沃尔沃与奔驰联合开发的CMA模块化架构,已在领克品牌上成功应用;双方合资的*art电动车项目,更是直接对标捷豹I-PACE等高端电动车型。这种"以资本换技术,以市场换时间"的策略,使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上缩短了与捷豹路虎等传统豪华品牌的技术差距。
吉利系在全球汽车市场掀起的并购浪潮,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当捷豹路虎还在为每年50万辆的销量目标挣扎时,吉利旗下各品牌已形成30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得同属豪华车阵营的捷豹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据J.D.Power调查显示,捷豹F-PACE在中国市场的终端优惠幅度从2017年的8%扩大到2023年的15%,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七折豹"的促销现象。
面对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吉利正在构建攻守兼备的生态体系。与戴姆勒合作的高端网约车项目"耀出行",在30个城市投放的奔驰车辆已突破5万辆;入股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后推出的电动超跑Evija,直接叫板捷豹的电动化转型。这些布局看似与捷豹无关,实则在豪华车市场形成了全方位包抄之势。正如李书福所言:"汽车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较量。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交响乐中,吉利控股就像一位深谙和声之道的指挥家。虽然收购捷豹的传闻只是市场想象力的投射,但其通过资本运作构建的跨国联盟,已悄然改写了竞争规则。从沃尔沃到戴姆勒,从宝腾到路特斯,每一次并购都是中国车企突破技术壁垒、整合全球资源的生动实践。这种"以资本为舟,以技术为桨"的出海策略,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转型范本,更在百年汽车工业史上刻下了中国智慧的印记。当捷豹路虎仍在电动化转型中蹒跚学步时,吉利系已然在新能源赛道上蓄势待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或许早已在棋盘之外见分晓。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