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位步履稳健的身影,他像一棵深植于科研土壤的常青树,用三十载光阴将这座以"生物"命名的学府浇灌成生机盎然的创新绿洲。作为掌舵者,他以科学家的严谨梳理学科脉络,以教育家的温度孵化人才幼苗,更以开拓者的魄力架起产学研融合的桥梁,让"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在基因工程实验室与智能温室间绽放新芽。
当基因剪刀技术还在论文阶段徘徊时,他率先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将CRISPR技术引入本科教学实验室。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建成华中首个生物信息学云平台,让穿着实验服的新生能亲手操作虚拟基因测序。如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方向已成长为特色学科,如同蝴蝶展开绚丽的翅膀,带动整个学科体系完成从传统生物学到生命科学3.0的蜕变。
培养能改变试管里世界的实干家",这是他在教师大会上反复强调的理念。他主导的"双师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疫苗研发工程师带着未上市的新药样本走进教室,学生在GMP车间里完成毕业设计。去年,该校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中设计的"海洋塑料降解菌"项目,正是源于某次滩涂考察时师生共同的灵光闪现。
在光谷生物城的产业地图上,由他牵头的"校中厂"模式堪称典范。学院地下三层建有人类疾病模型动物培育基地,楼顶光伏板为生物反应器供电,中试车间里学生参与研发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已进入临床阶段。这种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垂直转化体系,让企业研发主管笑称"走进教学楼就像踏入未来工厂的孵化器"。
他坚持在实验楼转角设置哲学书吧,在基因组学选修课里嵌入生命学模块。去年落成的"生命之树"雕塑,288片青铜叶片上镌刻着杰出校友的科研箴言,树根处交互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球生物医药专利数据。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共生,让冷冰冰的实验室数据有了人性的温度。
这位始终自称"教育园丁"的校长,正以独特的生命科学视角重构高等教育生态。在他的蓝图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应成为孕育责任与情怀的土壤。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实验室的显微摄影仪,照进摆满无土栽培绿植的校长办公室,那些正在基因图谱上标注梦想的年轻人,或许就是未来改变世界的生命密码。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