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那个佝偻着背、为女儿倾尽所有的老人,全名是约翰-若希姆·高里奥(Jean-Joachim Goriot)。这个看似平凡的名字,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19世纪巴黎社会虚荣与亲情的矛盾之门。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解剖样本。
高里奥的全名“约翰-若希姆”源自法语,带有宗教色彩:“若希姆”取自《圣经》中圣母玛利亚的父亲,象征神圣的父爱。这个充满奉献意味的名字,却与他被女儿抛弃的结局形成讽刺对比。巴尔扎克通过名字的精心设计,暗示了高里奥“神圣化”的父爱在物质社会中注定崩塌的命运——他像圣徒般牺牲,却只换来世俗的践踏。
“高里奥”(Goriot)这个姓氏,在法语中发音短促而低沉,如同他卑微的社会地位。作为靠面粉生意发家的暴发户,他的财富未能换来贵族头衔,姓氏始终带着市侩气息。而“高老头”这一绰号,更是巴黎公寓中房客们对他的轻蔑称呼。名字成了阶级的烙印:他既是金钱游戏的参与者,又是贵族规则下的局外人。
高里奥将两个女儿命名为“阿娜斯塔西”和“德尔菲娜”,这两个华丽的名字源自希腊神话,寓意“复活”与“光明”。但女儿们却用钻石和马车践踏了父亲的期待。巴尔扎克以名字的反差揭露真相:高里奥的“父爱”早已异化为用金钱堆砌的赎买,而女儿们的名字不过是虚荣社会的通行证。
在文学评论中,“高老头”三字已超越角色本身,成为“被子女榨干的父亲”的代名词。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名字的简化反而强化了其象征意义。每当提及这个名字,读者脑海中便自动浮现出昏暗的伏盖公寓里,那个熔掉银器为女儿凑嫁妆的佝偻身影。
临终前,高里奥嘶吼着“我的女儿呢?”的场景,让全名中的宗教意味彻底崩塌。那个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名字,最终成了墓园石碑上的冰冷刻痕。巴尔扎克用这个充满矛盾的名字证明:在金钱至上的社会,连最本能的情感都会沦为商品,而名字不过是这场交易的收据。
约翰-若希姆·高里奥的全名,如同被摔碎的镜子,每一片都映照出不同的社会病态:宗教名号的虚伪、阶级鸿沟的残酷、物质对人性的扭曲。当读者合上书页,记住的不仅是“高老头”这个标签,更是一个用名字写就的警示——当爱与尊严被标价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高里奥”。这正是巴尔扎克留给世界的永恒拷问:我们究竟在用怎样的代价,交换着那些金光闪闪的名字?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