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成灾”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动物因数量失控、过度繁殖而对生态环境或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1. 蝗虫
原因:气候异常(如干旱后降雨)易引发蝗群聚集,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灾。
影响:短时间内啃食大面积农作物,导致粮食危机,历史上多次引发饥荒。
2. 澳大利亚野兔
原因:1859年英国人引入24只兔子作为对象,因缺乏天敌,数量暴增至数亿。
影响:过度啃食植被导致草场荒漠化,本土有袋类动物濒临灭绝,至今仍是生态难题。
3. 福寿螺(入侵物种)
原因:作为食用螺被引入亚洲多地,逃逸后适应力极强,单只雌螺年产卵逾万粒。
影响:啃食水稻幼苗,传播寄生虫,中国南方稻田常年受灾,农民损失惨重。
4. 亚洲鲤鱼(美国)
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国引入以治理藻类,洪水致其进入密西西比河流域。
现状:占河道生物量90%,威胁本土鱼类,耗资数百万美元设电网拦截。
5. 海蟾蜍(澳大利亚)
初衷:1935年引入10万只为控制甘蔗甲虫。
后果:毒素杀死捕食者,繁殖达15亿只,反成生态灾难,本土物种遭灭顶之灾。
6. 红火蚁
扩散:随国际贸易货物扩散至多国,适应性强,蚁群可漂浮洪水扩散。
危害:攻击人畜致过敏休克,破坏电路设施,全球年损失超百亿美元。
其他案例:
野猪:在美国南部超600万头,年损农业15亿美元,破坏古迹。
缅甸蟒(佛罗里达):宠物遗弃致大沼泽地超10万条,本土哺乳动物减少90%。
小龙虾(欧洲):外来品种挤占本土鳌虾栖息地,传播瘟疫致其濒危。
关键原因:95%的物种泛滥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如盲目引入、破坏生态链。这些案例警示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